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整体水平观察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cytomegalovirus,MCMV)重复感染(reinfection)对MCMV全身播散性感染小鼠模型各器官病理损害程度及病毒滴度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促进疾病进展的免疫学机制。方法1、MCMV重复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标本收集:将96只4周龄8-10g幼年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简称M组,DMEM/H+DMEM/H)、单次感染组(简称S组,DMEM/H+MCMVSmith)、两次感染同株病毒组(简称SS组,MCMVSmith+MCMVSmith)、两次感染不同株病毒组(简称SR组,MCMVSmith+MCMVRM461)。具体操作方法,给小鼠腹腔注射DMEM/H或者MCMVSmith病毒悬液,于第1次注射后第5天再次腹腔注射DMEM/H、MCMVSmith或者MCMVRM461病毒悬液,分别在第2次注射后的3d、7d、14d、28d无菌取唾液腺、肺脏、心脏、肝脏、肾脏、脾脏组织标本进行检测。2、各脏器病理损害程度评估:取各组织脏器进行石蜡切片和常规HE染色,不同脏器采用相应的半定量标准进行病理损害程度评估。3、各脏器感染性病毒滴度的检测:采用标准蚀斑法检测各组织脏器中的病毒滴度。4、流式细胞术检测Th1和Th2比率:收集各组脾脏,无菌分离脾细胞。采用灭活MCMV和PMA/I体外刺激培养6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脾细胞中Th1(CD4~+IFN-γ~+)和Th2(CD4~+IL-4~+)细胞的比率变化。结果1、感染后3d各组织脏器已出现明显炎症改变,除肾脏在感染后14d炎症反应最重外,余脏器组织在感染7d时最重,之后缓慢减轻,脾脏和唾液腺的病理损伤恢复最为迅速。总体而言,SS组和SR株组的炎症改变程度较S组更严重。各感染组小鼠脏器的病变特点主要为:肺组织肺泡间隔增宽,肺泡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可见出血,水肿,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毛细血管充血,在终末细支气管上皮细胞核内可见包涵体;肝组织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嗜酸性变,点灶状坏死,门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核内可见病毒包涵体;肾组织为肾小球内细胞增多,肿胀,包曼氏囊变窄,肾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及上皮细胞核内包涵体;心肌组织为心肌细胞水肿,溶解坏死,心肌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核内可见包涵体;脾脏次级淋巴细胞增生,吞噬细胞浸润,白髓病理性增生,严重时红髓和白髓结构破坏、组织坏死;唾液腺中出现炎性浸润灶,严重时出现结构的破坏。2、感染后3d,MCMV主要播散脏器中检出感染性病毒,同期各组织脏器中病毒滴度以唾液腺最高,其次为肺脏组织,感染后7d,唾液腺和肺组织中病毒滴度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于28d检测不到。各时间点SS组和SR株组平均病毒滴度均高于S组,急性感染早期(3d)SR株组与SS组唾液腺滴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余时间点SR株组与SS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感染组肾脏在7d时检出病毒,S组的病毒迅速被清除,14d检测不出,而二次感染组感染后14d病毒滴度达到高峰,28d时测不到。肝脏组织在感染后3d检出较低的病毒滴度,各感染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脾脏组织只在感染后3d的二次感染组偶有检出,余时间点均未检出。心脏各时间点均未检出感染性病毒。3、脾脏淋巴细胞中Th1(CD4~+IFN-γ~+)和Th2(CD4~+IL-4~+)细胞比率变化:在MCMV感染后3d、7d后,各感染组Th1(CD4~+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S组和SR株组均高于S组水平(P<0.05);在14d和28d时,其水平迅速下降,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在感染后3d、7d、14d,Th2(CD4~+IL-4~+)的水平均较低,在28d时,SR株组Th2(CD4~+IL-4~+)细胞比率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对照和其他感染组。结论1、通过给BALB/c序贯注射Smith和RM461毒株可以成功建立小鼠的重复感染模型。2、MCMV的重复感染能增加急性期宿主组织脏器中感染性病毒含量,并加重脏器病理损伤程度。在急性感染早期,不同MCMV毒株的重复感染较同一毒株的重复感染可导致更高的组织病毒载量。3、MCMV的重复感染对宿主的不利影响可能跟早期Th1(CD4~+IFN-γ~+)的水平明显增高导致炎性损伤和后期Th2(CD4~+IL-4~+)水平增高导致免疫抑制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