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源自于加拿大的“继承语”(Heritage Language)术语在美国流行开来,日益受到美国政府、学界以及学校教育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美国国内对继承语及其使用者或学习者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如今己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并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果。由于美国继承语研究的一大关注重点是移民语言,包括对在美华人的汉语继承语研究,这与中国学界关注海外华侨华人华语及其文化习得的华文教育研究高度相似,考虑到中国华文教育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争议,因此,近几年来,中国学界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美国的继承语研究,引入并将之运用到中国的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由于继承语在中国是一个新颖的术语,相关研究成果相对有限,因此,将继承语理论运用于华文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更加稀少。在已有的结合继承语理论研究华文教育的文章中,无论是理论论证,还是有限的实证研究,无一例外均将继承语理论视为中国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和理论突破。然而,当本文秉持同样的观点,尝试运用继承语理论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教育时,却在实验调查的初始阶段便陷入重重困难,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这一次失败的实验调查,启发了本文的核心问题:美国的继承语理论真的适用于中国的海外华文教育研究吗?两者之间有何区别?以及究竟何为海外华文教育?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美国继承语理论做了回顾梳理,包括继承语理论在美国的兴起、核心概念的定义、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其次,将美国的继承语理论与中国的海外华文教育研究做了比较分析,文章从研究对象国别到研究性质等八个角度比较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美国的继承语理论并不能运用于中国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学界误用继承语理论的原因:最后,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华文教育进行了重新界定。文章在指出华文教育困境的前提下,重点对华文教育研究的对象、核心以及类型进行梳理分析,最终指出华文教育“最大公约数”是文化中的“华人性”,同时,考虑到华文教育的广布性和多样性,将海外华文教育定义为一个以“华人性”和“最小克里奥尔化”为两极的动态连续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