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要求,需综合考虑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与发展基础,建设具有县域特色、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公交线网。研究县域城乡公交线网规划方法,对提高城乡公交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论文剖析了县域城乡公交发展环境与个体需求特征。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空间拓展、高铁与“四好农村路”建设等为县域城乡公交发展提出较高要求、提供较好基础。研究城乡公交演变形式,并就线路长度、非直线系数、平均运行速度、发车间隔、站间距等对比分析了城乡公交、城区公交和农村客运的线路运行特征。针对出行目的、方式、时间和空间分布等揭示了县域城乡居民出行特性和城乡公交客流特征。从站点和线网两个层面提出了以可达性为核心的城乡公交线网规划指标,包括起点-站点可达性、站点-机会可达性,及分别以出行时间、机会可达性、通村率为度量指标的线网可达性指标。能够响应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公平均等的发展理念,面向乘客出行链中获取公交服务机会和享受服务结果的两个主要阶段。提出基于GIS技术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县域城乡公交基础数据获取与表达、考虑实际路径的可达性度量模型。提出县域城乡公交线网结构及一体化衔接组织方式,包括线网层次、网络组织、城乡公交与城区公交衔接方式等。将县域城乡公交线网划分为快线、干线和支线,明确了各层线网的主要功能。给出了公交网络直达式与中枢辐射式组织的比选原则,并对中枢辐射式网络划分了县域综合枢纽、城乡公交枢纽、乡镇公交枢纽三级枢纽站。揭示了县域城乡公交线网布局形式、与城区公交衔接方式的优缺点与适用性。在分片区线路组织时,针对单线和多线片区两种情况,解析了各自的实施条件和具体组织形式。按照“衔接枢纽,逐条布线,优化成网”的规划思路,提出县域城乡公交线网分层布局规划方法。综合考虑结点社会经济属性及其本身在网络中的作用,在结点重要度评价模型中引入可达性和网络拓扑结构特征指标,对结点重要性进行评估分级后作为枢纽布局的主要依据。基于单重心法,构建了出行需求覆盖率最大、城区公交站点可达性最高的枢纽分级选址模型。针对各层线网分别以快速直达、机会可获性最好、通村率最高为核心的规划目标,提出了基于最短路法的城乡公交快线、机会可达性导向下的城乡公交干线、基于最小树法和最短Hamilton通路法的城乡公交支线布局规划方法。以山西高平城乡公交线网规划为应用研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