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磁FeCo合金颗粒的水热反应制备及相关性能表征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ya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eCo合金因其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高磁导率、高居里温度和低矫顽力等软磁特性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FeCo合金颗粒尺寸缩小至纳米数量级时,在纳米尺寸上可能产生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表面效应等将导致纳米颗粒的包括电磁性能在内多种物理性能发生改变,呈现特殊的性能。这些特殊的性能使FeCo合金纳米颗粒能够应用于诸如生物医药、磁记录材料、电磁波吸波材料等领域。由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FeCo合金的制备方法,已经探索出多种成熟的工艺。多元醇还原法制备FeCo合金颗粒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环境友好、制备的纳米颗粒尺寸、形貌可控等许多优势。但这种制备方法对制备环境的无氧条件要求很高,制出的样品容易氧化,导致磁性能特别是饱和磁化强度不高。本文首先试图通过多元醇还原外加氢气环境下退火来制得纯度较高且有较高饱和磁化强度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首先,第一步实验试图降低制备较纯净FeCo纳米颗粒所需的退火温度,通过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制备的FeCo合金颗粒的XRD和VSM图像对比,我们找到400℃退火条件为制得纯净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最低退火温度。接着,为了得到更好的合金形貌和性状,我们改变了制备反应液体环境的OH-浓度,通过改变NaOH与反应物金属盐的比例,对几组样品测试XRD、SEM、VSM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OH-起着助还原剂的作用,在适当比例下能够达成两种反应金属的速率平衡。最后,我们探究所得FeCo合金纳米颗粒在电磁微波吸收方面的应用:首先选取制备不同的包覆厚度的FeCo@SiO2复合纳米颗粒,通过SEM图像分析可以得出其包覆在微观上显示为颗粒形貌由立方向球状转变,然后对所得到的FeCo@SiO2样品进行微波吸收性能测试。本次实验采用同轴空气线夹具测试不同样品的S参数,通过计算处理软件得出介电常数和磁导率的实部和虚部。最后,我们通过对相应公式的代入计算,得出磁导损耗和介电损耗,以及微波介质的反射损耗。通过对比可知,包覆后的样品损耗明显大于未包覆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而且包覆后,FeCo@SiO2复合颗粒样品的介质损耗对微波频率的变化明显更加稳定,显然,包覆后的FeCo@SiO2复合颗粒材料在电磁波微波吸收方面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第二方面,为了克服对无氧环境的高要求和对退火条件的依赖,第二步实验决定改进多元醇还原法,加入高压釜使用溶剂热法制备FeCo合金纳米颗粒。首先,尽可能的降低高压釜溶剂热反应的反应温度,发现最低在150℃下,实验能够得到较纯净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接着,为了得到分散性较好的立方型的颗粒形貌,适当的延长高压釜反应的反应时间,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上升,颗粒分布的分散性有所好转;最后,采用不同的多元醇溶剂作为高压釜反应的溶剂环境,发现随着醇的羧基链的增加,颗粒的形貌缺损越来越严重。为了制得分散性更好的FeCo颗粒形貌,对高压釜溶剂热反应尝试加入表面活性剂油酸,通过改变加入油酸的量,控制外加油酸与反应物金属盐的比例,发现随着油酸加入量的增大,颗粒排布越来越有规律,从团聚的花瓣状转变成分离的树枝棒状;然后,在保持表面活性剂比例的前提下,减小高压釜溶剂热的反应时间,得出随时间的减小,颗粒形貌分布逐渐分散的现象。
其他文献
东濮凹陷是我国典型的盐湖相沉积凹陷之一,油气资源丰富,浅层的勘探程度相对较高,深层沙三段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段。以往的勘探实践表明含盐层系对烃源岩的分布及特
随着工业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高速进程,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令人担忧。例如水环境中有机染料造成的污染,以及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均对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
隧道的渗漏问题从开挖支护等施工过程到通车运营期间始终存在,而国内外在富水山岭地区修建深埋隧道的技术也不是十分成熟。当前解决渗漏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对隧道进行预注浆加
建(构)筑物发生倾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建建筑物由于设计施工或工程勘察等原因发生倾斜;既有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历史建筑由于建成年代
泡沫铝具有轻质、吸能、阻尼和吸声等优异特性,可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工业领域。但是,目前的泡沫铝材料存在强度低、吸能能力有限等性能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自碳纳
混合所有制企业正在被国内各类企业以各种方式广泛尝试推进,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的探索急需新的激励机制设计相关研究的理论指导。已有较多公司治理文献研究了管
农田土壤氮素淋失是导致农田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农田土壤氮淋失发生过程与机理受土壤理化性状、降雨、施肥、土地利用、坡度、耕作方式等
近年来我国西南部地震频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特别是高坝的抗震安全评价发展为工程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确定可靠的地震荷载是高坝抗震安全评价的必要前提,采用传统的地
土壤氮流失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土壤氮矿化对土壤氮流失有重要影响。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氮矿化速率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深入认识土壤氮素循环机理,同时
多井储层测井精细评价是油气藏研究至关重要部分。南八仙油气田存在纵向上薄层发育,油气藏类型多样,油气、气水识别存在困难的特点。利用现有的测井资料实现关键储层有效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