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自然植被耗水模型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使用是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所需生态水资源量的定量研究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维持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干旱区自然生态植被系统的耗水量研究将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生态植被系统在不同生长状态下所消耗水量的定量机理性模型研究。在干旱区的自然植被系统中,植被所需水分主要是靠地下水所供给,沿河流两侧及绿洲周围分布。本文应用地下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理论(GSPAC)对自然植被系统中的水热传输进行研究,从而定量地确定自然植被系统在一定状态下所消耗的水量,也即维持此状态所需的生态水资源量。 在地下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理论(GSPAC)的基础上,根据干旱区自然植被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依靠地下水供水的非完全覆盖、非充分供水的自然植被耗水的定量机理模型-自然植被耗水模型(NaturalVegetationWaterConsumptionModel,简称NVWC模型)。在模型中考虑了土壤盐分和土壤水分亏缺对植被根系吸水的影响,分别定义了植被的抗盐碱指数和抗干旱指数,并利用植被蒸腾的土壤供水修正函数来体现盐分及水分胁迫对植被蒸腾作用的影响。根据植被均匀非完全覆盖和非均匀非完全覆盖情况建立了相应的两种冠层模式:连续冠层模式和非连续冠层模式。描述了两种冠层模式的水热传输路径及传输阻力模式,并建立了冠层的水热传输方程组。 对建立的自然植被耗水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其中地下水—土壤子系统采用了有限元解法。利用新疆阿克苏水均衡实验站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编制了通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自然植被耗水模型计算程序,可以便捷直观地进行地下水—土壤系统、地下水—土壤—大气系统(裸地)的水热运移以及非完全覆盖、非充分供水的自然植被系统水热运移及耗水的模型计算。同时此模型程序亦也可应用于无灌溉无降雨时段作物系统的水热传输计算。 利用自然植被耗水模型程序对不同的土壤盐分、地下水埋深、植被覆盖度等的组合研究了自然生态植被相应耗水量的变化规律。 应用自然植被耗水模型程序可计算典型区域自然植被的耗水量,同时在模型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了大区域自然植被系统耗水量的分类计算法与分区计算法,可用来计算大区域的自然生态植被的耗水情况。
其他文献
  当前国内众多工业遗产改造侧重于商业和文化效益,却大多被忽视建筑的生态效能。本文基于绿色建筑理念,阐述在工业遗存改造过程中,利用原有通风系统和潜在通风系统包括原有非
  本文简述了水井街酒坊遗址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概况;分析了遗址博物馆对遗址保护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水井坊历史街区再生案例"水锦界"项目与绿色街道景观再生方案的探讨,指出了
目前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已较为成熟,而此类系统主要是MIS系统,大多只针对二维图纸进行管理,或现有三维可视化系统无法针对重力坝的构件特征进行管理。故此次重力坝工
  21世纪,数字、信息产业发展,社会生活进入后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都在革旧置新,工业时代遗留下的大量旧工业建筑则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扑面而来的是毫无惋惜、盲
  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在结合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工业遗产中的保护模式及空间特征,归纳现存工业遗产的空间类型,对其按空间类别进行改造可能性的分析和活化利用方
随着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规模化网络部署的广泛应用,与数据传输相关的路由技术、数据存储、通信和数据处理等技术亟待进一步研究,以解决通信数据量剧增和网络过分拥堵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发展过程的回顾,对其由旧厂房改造为建筑馆后使用中的生长进行分析,总结了适应性生长的若干特征;探讨了旧工业建筑改造完成后的生长与建筑策
该文对复杂地下洞室结构的三维渗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首先,针对传统变网格法的缺陷,用节点虚流量法求解渗流自由面.在对有自由面及渗出面渗流问题的有限元法求解时,只采用一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s)检测法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对微量抗原或抗体进行测定的方法。本文以食品中禁用的抗生素---
废弃的工业遗产建筑是地区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在信息社会背景下,老工业建筑面临产业转型与淘汰的命运危机状况下,进行活化与再生已经成为保护工业遗产的必要选择,创意产业与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