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CBCT数据,研究骨性Ⅰ类、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型成人上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及根-骨三维位置关系特征,为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间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无正畸治疗史的18-36岁患者中,根据其影像资料,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Ⅰ类错牙合60例(高、均、低角男、女各1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60例(高、均、低角男、女各10例)。将DⅠCOM数据导入第三方软件获取断面图像,以左侧上下中切牙为受测牙,测量上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切牙根尖水平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及总厚度)、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基部高度及牙槽骨总高度)、牙槽骨倾斜度(切牙唇、舌侧骨皮质倾斜度,切牙唇、舌侧骨皮质夹角)、切牙唇倾度、切牙根唇舌向最大旋转角度等项目,将测量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性别、矢状骨型、垂直骨型、切牙唇倾度等因素与成人上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及根-骨三维位置关系的关联。结果:1、上切牙区:(1)根尖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及舌侧牙槽骨厚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其测量值呈现以下特点:男性大于女性,低角人群大于均角人群和高角人群,均角人群与高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唇侧牙槽骨厚度在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型、不同矢状骨型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牙槽骨基部高度仅与垂直骨型有关:低角人群牙槽骨基部高度小于均角人群和高角人群,均角人群与高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槽骨总高度与切牙唇倾度负相关,其测量值呈现以下特点:男性大于女性,低角人群小于均角人群和高角人群,均角人群与高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唇舌侧骨皮质倾斜度与切牙唇倾度正相关,Ⅰ类错牙合人群唇侧骨皮质倾斜度及唇侧骨皮质夹角大于Ⅱ类错牙合人群;舌侧骨皮质倾斜度及舌侧骨皮质夹角的测量值呈现以下特点:男性大于女性,Ⅰ类错牙合人群大于Ⅱ类错牙合人群,低角人群大于均角人群和高角人群,均角人群与高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切牙唇倾度在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型、不同矢状骨型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切牙根唇向最大旋转角度与切牙唇倾度正相关,均角人群切牙根唇向最大旋转角度大于低角人群和高角人群,低角人群与高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类错牙合人群切牙根舌向最大旋转角度较Ⅱ类错牙合人群更大,高角人群切牙根舌向最大旋转角度小于低角人群和均角人群,低角人群与均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下切牙区:(1)低角人群切牙根尖水平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及总厚度大于均角人群和高角人群,均角人群与高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切牙根尖水平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及总厚度大于女性。(2)男性牙槽骨基部高度及总高度大于女性,不同垂直骨型、不同矢状骨型人群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唇舌侧骨皮质倾斜度与切牙唇倾度正相关,低角人群唇侧骨皮质倾斜度及唇侧骨皮质夹角小于均角人群和高角人群,高角人群舌侧骨皮质倾斜度及舌侧骨皮质夹角夹角小于低角人群和均角人群。(4)切牙唇倾度呈现以下特点:Ⅱ类错牙合人群大于Ⅰ类错牙合人群,低角人群大于均角人群,均角人群大于高角人群,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切牙根唇向最大旋转角度与切牙唇倾度正相关,高角人群切牙根唇舌向最大旋转角度小于低角人群和均角人群,低角人群与均角人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切牙区牙槽骨形态与性别、垂直骨型、矢状骨型、切牙唇倾度等多项因素有关,牙槽骨形态特征决定了牙移动的限度。临床应根据不同骨型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点确定切牙移动的范围和方式,以避免医源性不良后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