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中国政府分配政策的演变、征税环境、税制设计、征管方式等方面对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调节功能加以分析和探讨。
从政府分配政策方面讲,政府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强调“效率优先”的分配政策,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外部征税环境上,弊端丛生,如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亟不规范,收入分配呈隐性化、多元化的特点,现金交易多,使税源难以有效监控;缺乏有效的信誉约束机制,使纳税人偷税的边际成本低;公民纳税意识的淡薄更加助长了偷税的泛滥,这些因素交替影响,使个人所得税达不到设计初衷。在税制设计上,一是税基狭窄,以正列举方式规定的十一类征收项目,必然不能囊括所有征税项目,造成征税盲区,制约了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发挥;二是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能更好的体现税收公平原则。由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多采用比例税率,而比例税率只能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绝对差距,不能缩小相对差距。而且,分类所得课税模式无法防止纳税人通过“切割”应税收入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从而加剧了税收不平等状况;三是税率设计级次多,级距窄,对个体工商户存在税收歧视,最高边际税率形同虚设。这与现在国际上“宽税基、低税率、少级距”的税收改革的方向相违背;在征税体制上,个人所得税由地方税务征管,明显不利于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总体调节,影响了税收征管效率;最后,由于个人所得税征管手段落后,相关税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妨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发挥。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统筹兼顾,不能由税务部门一家独自承担收入分配调节之重。首先,政府应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更加强调注重公平,把公平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长期的政府调节的政策目标,全力加以追求。第二,应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相关配套条件。个人所得税是一个高成本的税收,它需要监控每个人和每笔交易的信息。若没有健全的配套机制,防范偷税的成本将会相当高昂。因此,应努力完善金融、财会等制度,加强对纳税人和税基的监控。如推行统一的税务代码制度,全面推行源泉预扣缴方式,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严格控制现金交易等。同时建立起全社会的个人信誉约束机制,加大偷税成本。第三,改革、优化个人所得税制,扩大征税范围,除法人所得税纳税人以外的所有民事法律主体都纳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范围。改分类征收的课税模式为综合征收课税模式,以采用累进税率,更好的贯彻按支付能力纳税的原则。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减少个人所得税级距,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在税前扣除项目的选择上,应按税收支付能力原则,实行分项扣除标准,将纳税人医疗、教育、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等费用纳入扣除项目,并应与物价指数挂钩,科学设定税前扣除额。第四,完善分税制,将个人所得税划归中央,加强中央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发挥个人所得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第五,从长远看,加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计算机化。要建立不受行政区划限制的大型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形成履盖全国,各行各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征管查全过程的监控。还应设立起单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机构,加强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