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情绪领域,有关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研究由来已久,然而遗憾的是实验室中关于情绪反应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却从未达成共识。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考虑到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试图加入性别角色因素来解释前人研究结果中的不一致问题。双性化是一种同时具备男性化气质和女性化气质的一类特殊群体,在研究一中,通过《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的筛选,我们招募了典型男(男性化男)、典型女(女性化女)、双性化男和双性化女四组被试各17名。我们让四组被试被动观看中性和负性情绪图片刺激,并同时收集被试的行为反应和电生理数据。行为数据结果表明,典型女报告的主观情绪体验得分显著的高于典型男,而双性化男报告的主观情绪体验得分与双性化女报告的得分却没有显著差异。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显示,典型女诱发的LPP幅值显著的大于典型男诱发的LPP幅值,同样的双性化男诱发的LPP幅值与双性化女诱发的LPP幅值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双性化“消除”了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做了EEG脑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观看负性图片刺激时,与典型女相比,典型男的额区(主要负责认知控制)与顶区(情绪所在区域)、枕区的连接强度显著地增强,而双性化男与双性化女相比,脑区的连接强度没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典型男在观看负性图片刺激时可能“自动的”进行了情绪调节,从而表现出比较低的情绪反应水平。同时,我们推测典型男与典型女相比,可能更擅长于运用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为了验证这个推测,在研究二中,我们同样运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筛选出典型男(男性化男)和典型女(女性化女)两类群体共计97人,并分别将他们随机分为被动观看组和自动化情绪调节组(以认知重评为例),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男被动观看组、典型男自动化认知重评组、典型女被动观看组和典型女自动化认知重评组四组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同样收集了被试的行为数据和电生理数据。行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男群体中,与被动观看组相比,自动化认知重评组报告的负性情绪体验得分显著地降低;而在典型女群体中,被动观看组和自动化认知重评组报告的负性情绪体验得分却差异不显著。同样脑电分析结果显示,在观看负性图片刺激时,典型男自动化认知重评组诱发的LPP波幅显著的小于典型男被动观看组诱发的LPP波幅,而典型女自动化认知重评组和典型女被动观看组诱发的LPP波幅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典型男确实比典型女更擅长运用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降低负性情绪体验水平。总之,两项研究收集了被试的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分别探究了情绪反应和自动化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其中研究一表明性别角色在情绪反应的性别差异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研究二表明典型男与典型女相比更擅长于使用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调节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