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得到了提升,居民人均收入也日渐增多,银行传统存款业务与居民多样化的财管需求已经不能相适应。而理财产品种类丰富,又极少占用银行资金,正是这些诸多优点,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迅速,规模持续扩大。但与此同时,个人理财业务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也在悄然积累,甚至在2016年下半年由于理财市场表现不佳,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打破了4%的收益率底线,导致银行承担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不少理财产品违约。在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脱媒、金融监管环境深化变革、同质化竞争加剧、刚性兑付等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关注理财业务与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收益结构和客户关系两个路径探讨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并将个人理财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综合影响总结为四个效应:中间业务收入效应(IBI)、存款理财化效应(DFI)、范围经济效应(SEI)、个人客户增长效应(PCNI)。将四个效应指标化后,以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为例,用2007-2016年的年度报表数据整理得出的9年增量数据进行面板分析。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回归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1)理财业务可促进中间业务收入,(2)存款理财化可提高银行资金使用自由度,(3)理财业务会增加经营成本,(4)理财业务未显著改变客户关系。同时,基于论文结论与市场环境的差异,本文认为由于银行理财业务分类不明晰,运作流程不透明,且忽略业务联动性、资源共享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原因,使得个人理财业务的积极效应没有完全展现。因此,本文建议在鼓励理财业务积极创新的同时,银行首先要进行业务分离、信息披露分离,然后借助大数据来科学、合理调整收益结构,并注重产融结合,将机制独立化以提高专业能力,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完善细化法律,进行业务多元化和风险隔离的政策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