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结束了长时间的通货膨胀,在2000年前后甚至发生了通货紧缩,伴随着科技革命的生产成本下降,人们开始预期一个无通货膨胀的新时代。2003年以来,在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原油、原材料、粮食等行业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凸显,中国在这场全球性通胀中也未能幸免。与80、90年代的几轮高通胀相比,这次通货膨胀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发生在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200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局面,通货膨胀又一次在我国出现了抬头和蔓延的态势。与历史上其他多次通货膨胀相比,尽管表征相似,但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已迥然不同。这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流入不断加快背景下发生的通货膨胀;同时也是在全球性重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环境下出现的通货膨胀,带有很大的国际输入性因素。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认识不足必然会影响到治理的效果,因此需要深入分析本次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传导机制,特别是对国际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立足于分析本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宏观背景,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理论,其在我国本轮通胀中的具体表现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国际因素引起国内通货膨胀的具体传导途径和作用机制,有利于相应政策措施的制定,从而有效抵御国际不良影响,维持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输入性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环境中,当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由于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密切相关,这种价格上涨通过该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传播到国内从而引起该国国内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结构主义和新结构主义关于输入性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具体分析了新结构主义理论中的生成、维持和支持机制以及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途径分析,分为经济模型和数学模型两部分。并借鉴了上述输入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分析我国发生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条件和具体表现,并利用新结构主义理论对我国本轮具有明显输入性特征的通货膨胀的产生、维持和支持机制进行分析。在对输入性通货膨胀的有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我国本轮始于1999年的具有明显输入性特征的通货膨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验证输入性因素是否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诱因之一,并建立起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传递模型。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对本轮通货膨胀中输入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取1999年1月到2011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产生、维持和支持机制涉及的相关时间序列建立VAR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输入性因素在本轮通货膨胀中起到了明显作用,并提出了缓解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一些对策,从战略角度制定我国的货币政策,改善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正确认识当今国际金融形势,从战略角度实施行政干预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而把握我国的经济命脉。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的方式来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输入性特征,有助于经济主体了解当前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和作用机制,也可以为治理通货膨胀的短期和长期政策的选择提供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