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丰富的多元化文献为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范围战略抉择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但是对于同时处于新兴市场与转轨经济特征的中国而言,西方的多元化理论并不完全适合解释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行为及其产生的绩效后果。本文根据制度基础观和哈佛商业学派的SCP范式,演变成基于制度基础观的ICP模式,遵循“制度——多元化经营行为——公司绩效”这一制度影响行为、行为引致结果的逻辑范式,从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政府干预观等理论出发,在系统分析我国市场化进程现况和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取向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化进程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通过设置市场化进程与多元化的交互相乘项,探寻市场化进程通过影响多元化经营行为进而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的间接作用。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健全,随着股份制的盛行,我国国有控股公司得到较快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很多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2008年本轮经济危机过后,“国进民退”是解释我国国有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一个较好的现象,经济危机后,国企扩张不仅发生在房地产、钢铁、能源、航空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同时在食品销售等长期民营经济占主体的行业也有所加强。在经济市场化背景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是否与目前市场化程度保持一致?二者有何联系?对于公司绩效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上述困惑,本文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规范研究部分,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化进程相关的基础理论。实证部分,本文以2007——2009年我国深沪两市中具有代表性的90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根据市场化进程指数的不同将总样本分为两个子样本,通过总样本描述性统计和子样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对市场化进程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及其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市场化进程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位于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多元化程度高于位于市场化进程低的地区;多元化经营程度与多元化绩效负相关;位于市场化进程高的地区多元化绩效高于位于市场化进程低的地区,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提高,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