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流层温度纬向偏差建立的青藏高原热力指数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月平均温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对流层中上层(500-150 hPa)温度纬向偏差的分布特征,并将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纬向偏差进行垂直积分后,尝试构建一个新的表征青藏高原热力指数(PHI,Plateau Heating Index),并分析该指数的季节演变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流层中上层温度纬向偏差的暖中心存在着季节性的移动:春季暖中心由西太平洋迅速移至青藏高原,而秋季则快速东移到西太平洋;(2)PHI在年进程上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型变化特征:在11月至翌年2月,为负值,其余为正值;(3)各季PHI与纬向西风的显著相关区大致以30°N为界,呈现出北正南负的反向分布。当PHI增强时,青藏高原北(南)部西风增强(减弱),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减弱),反之亦然;(4)各季PHI与200hPa位势高度的显著正相关均出现青藏高原上空,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加热有利于其上空位势高度的增加。当夏季PHI偏强(弱)时,对应着南亚高压偏强(弱);(5)夏季当PHI较强(弱)时,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多),而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高原热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经圈环流进而导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LMDZ4模式分别嵌套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五个全球模式(BCC-CSM1-1-m,CNRM-CM5,FGOALS-g2,IPSL-CM5A-MR,MPI-ESM-MR)对中国区域1961-2099年气候进行动力降尺
本文利用热带气旋降水客观分离方法,对1956-2012年浙闽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降水进行客观分离和统计分析,揭示浙闽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
气溶胶在成云致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云和雨的形成和发展,决定着全球水循环以及太阳辐射收支平衡,因此气溶胶、以及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是引起全球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