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通过调查问卷方法了解盐城市某高职院校学生相关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状况,分析影响学生营养知识、膳食行为的因素,通过进行不同的营养教育措施,评价干预效果。(2)了解学生的营养状况,评价学生全天膳食摄入量情况,为指导大学生合理膳食和使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开展营养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1)选择盐城市某高职院校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整群随机分组的方法将不同年级和不同系别学生,依照营养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干预Ⅰ组、干预Ⅱ组、对照组三个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营养KAP状况,然后对干预Ⅰ组采用宣传单、黑板报的方式,对干预Ⅱ组采用宣传单、黑板报、讲座方式开展为期3个月的营养健康教育,再次进行基线调查的问卷内容,并增加了阶段转变理论,从而对干预效果作出评价。(2)选择盐城市某高职院校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年级、系别分层从全部研究对象中随机抽出18个班级,共727名学生,通过24小时膳食记录法调查学生随机两天膳食营养摄入情况,运用膳食平衡指数法对学生的膳食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1)学生相关营养知识普遍缺乏,三组学生知晓率合计都低于40%,干预后,学生知晓率合计干预Ⅱ组有所提高,占64.4%,干预Ⅰ组和对照组仍比较低,分别为49.3%、45.9%。三组间的营养知识增加率及营养知识得分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学生干预前后营养态度得分差异比较,干预Ⅱ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Ⅰ组和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 (3)干预后,三组学生食用早餐的人数比例干预组均有显著增加,按照营养价值来选择食物的学生人数均有增高,三组学生干预前后膳食行为得分差异比较,除了干预Ⅰ组无统计学意义,干预Ⅱ组和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经过为期3个月的营养教育后,三组学生在“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都喝牛奶”饮食行为不同阶段上的人数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行为随着行为的好转,人数比例增加。 (5)男女生各类食物摄入量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推荐值相差较远,蔬菜、水果、奶类、动物性食物达标率较低,其中达标率最低的是奶类。 (6)男女生全天膳食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较低,摄入量达到RNI或AI推荐值的人数比例很低,女生除了维生素E、磷、硒、铜外,男生除了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磷、钾、铁、硒、铜外,能量及其他营养素达标率均在10%以下。 (7)膳食平衡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学生仍以摄入不足为主要问题,有39.1%的人存在中度的摄入不足,奶类、鱼类、蛋类、饮水摄入不足的程度比较严重,与此同时,有13.3%的人也存在低度的摄入过量。膳食结构为B模式的学生人数较多,为80.4%。 (8)营养知识得分水平与各类食物的摄入频率之间,总体上得分越高,学生各类食物的消费行为越合理,除了奶类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营养价值来选择食物的学生人数随着营养知识分值越高,学生人数比例越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膳食营养知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级越高,态度行为得分越高,其营养知识得分也越高,而月饮食消费越高,营养知识得分反而越低,护理系营养知识得分高于药学系,干预Ⅱ组得分高于干预Ⅰ组,干预Ⅰ组高于对照组。膳食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态度总分、营养知识得分、母亲文化、父亲职业与学生饮食行为有关系。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营养干预是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营养知识的提高、膳食行为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干预Ⅱ组的综合宣教效果,明显好于单一的宣教方法,为其他相关职业学校以后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为营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