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影像学诊断的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肿大而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肿大的宫颈癌患者给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引流区预防性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与单纯盆腔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两种治疗方案对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治疗失败模式以及毒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和评估。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瘤科首次就诊的 31 例宫颈癌患者为延伸野调强放疗组(Extend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group,EF-IMRT group),抽取同期宫颈癌患者37例为盆腔调强放疗组(Pelvic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group,P-IMRT group)。两组患者治疗前均经过影像学诊断存在盆腔淋巴结肿大而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EF-IMRT组给予盆腔及延伸野调强放疗,P-IMRT组只给予盆腔调强放疗,两组均采用 192Ir高剂量率后装放疗及铂类为基础的同步化疗。定期随访记录疗效及毒副反应。应用SPSS 21.0软件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生存期(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free survival,PAMFS)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近期疗效:EF-IMRT组全部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CR率100%,P-IMRT组中3例疗效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其余患者全部达到CR,CR率91.8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04)。 2.远期疗效:EF-IMRT组和P-IMRT组3年OS、PFS、PAMFS分别为87.0%vs 74.6%(P=0.161)、83.6%vs 61.7%(P=0.037)、96.0%vs 80.5%(P=0.048)。EF-IMRT组和P-IMRT组未出现治疗失败的患者分别为26例和20例(83.87%vs 54.05%,P=0.009)。 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肿瘤直径大小、放疗总时间均为OS、PFS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方案、肿瘤直径大小、A点2Gy分次等效生物总剂量(Equivalent Dose in 2 Gy/f,EQD2)为PAMFS的独立预后因素。 4.急性血液系统毒性方面,EF-IMRT组和P-IMRT 组发生3级及以上白细胞减少分别有16例和10例(P=0.038),但经药物治疗均可恢复至正常,两组3级及以上血小板减少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急性和晚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 1.EF-IMRT较P-IMRT对盆腔淋巴结肿大而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肿瘤进展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2.EF-IMRT近、远期疗效较满意,可有效减少盆腔外转移和总体治疗失败率。 3.治疗方案、肿瘤直径、放疗总时间为OS、PFS独立预后因素,治疗方案、肿瘤直径、A点EQD2总剂量为PAMFS的独立预后因素。 4.EF-IMRT增加了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但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完成治疗计划,未增加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晚期毒副反应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