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东亚地区位居全球发病首位。在中国,晚期胃癌患者的初诊比例较高,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即是晚期。因此,胃癌治疗的攻克任务更为艰巨。虽然目前针对胃癌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多进步,国际公认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能够一定程度地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但是这些患者仍然难以避免出现肿瘤进展。目前,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失败后尚缺乏有效的疾病控制手段,进展期的晚期胃癌患者仍然很难获得相对准确的医疗帮助。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对胃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有临床疗效。这些药物极有可能为晚期胃癌的治疗带来突破。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14年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晚期胃癌与胃食管交界腺癌的治疗。药物临床实验表明,阿帕替尼能够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阿帕替尼已成为晚期胃癌治疗药物的重要选择之一。目的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寻找与预后相关的临床特征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了2014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确诊为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腺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采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肿瘤的患者共153例。查阅病历与电话通讯收集患者资料,对纳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分析。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与方案,均服从真实世界中的病情需要。对不良反应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versions 5.0,CTC-AE5.0)进行评级。疗效观察指标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1.153例纳入患者的ORR为6.9%,DCR为44.8%,中位PFS为3.1个月(95%CI(confidence interval),2.863-3.337),中位OS为6.0个月(95%CI,4.392-7.608)。2.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10%)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出血、乏力、纳差、腹泻、消瘦、高血压。总共有60例(47.6%)患者发生了3级或3级以上不良反应;37例(24.2%)患者因为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彻底中止治疗,其中28例(18.3%)患者用药不足2月。3.统计学分析显示,阿帕替尼治疗的DCR与转移灶数目≤2个(p=0.008)、存在肝转移(p=0.007)、用药前确诊患癌时间>1年(p=0.032)、联合全身治疗(p=0.036)有显著相关性。PFS与用药前确诊患癌时间>1年(p=0.016)、肿瘤病理见低粘附性腺癌成分(p=0.001)、用药4周内耐受良好不发生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p=0.009)有显著相关性。OS与转移灶数目≤2个(p=0.007)、骨髓抑制程度在2度及2度以下(p=0.014)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阿帕替尼能够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不良反应可控,患者耐受性良好。转移灶数目≤2个、用药前确诊患癌时间>1年、存在肝转移与联合全身治疗的患者容易获得近期疾病控制;转移灶数目≤2个、用药前确诊患癌时间>1年、肿瘤病理见低粘附性腺癌成分、用药4周内耐受良好、骨髓抑制程度≤2级的患者远期生存预后更好。这些与疗效预后相关的临床特征信息能够帮助医生与患者更有效地进行临床药物选择与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