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前全球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通过在养殖水体中添加有机碳源,控制合适的碳氮比(C/N)和持续曝气促使养殖水体中快速形成微生物絮体,并且通过微生物转换水体中的氨氮成为提高蛋白含量、提高饲料使用率的新型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技术具有调控水体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本研究对异龙湖水体中的土著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净水能力进行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C/N水平水质指标变化和鱼种的生长状况,探索了生物絮团系统的理想形成条件,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试验在湖泊水质改善的中试研究中,观察记录了水质指标变化和鱼种的生长情况,旨在将该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异龙湖周边湿地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将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异龙湖水体中的原有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共接种菌种85株。其中优势菌种分别为Bacillus cereus(蜡样芽孢杆菌,约占总菌种24%)、Rheinheimera mesophila(未定种,约占总菌种17%)和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约占总菌种7%)。选取益生菌Bacillus subtilis(试验组Ⅰ)、Bacillus licheniformis(地衣芽孢杆菌,试验组Ⅱ)、Bacillus cereus(试验组Ⅲ)和三种混合菌(试验组Ⅳ)投放入水体中,结果表明各试验组pH和DO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的TN、NH3-N、COD、NO3-N和NO2-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试验组Ⅰ对TN和COD浓度的降解效果最佳,较对照组下降了约15%和22%。实验第16d时,各试验组和对照组投放鳙鱼和鲢鱼各10余尾,其中试验组Ⅰ的鳙鱼和鲢鱼存活率为100%,试验组Ⅱ、Ⅲ和Ⅳ内鳙鱼和鲢鱼死亡率为75%、80%和90%。2.控制C/N分别为15(试验组Ⅰ)、20(试验组Ⅱ)和25(试验组Ⅲ),以糖蜜为碳源培养生物絮团,观察不同处理组的水质变化和鱼种生长情况。实验第19d时,生物絮团基本形成,主要以丝状细菌、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细菌群落组成。对照组和各试验组pH和DO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TN、NH3-N、COD和NO2-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Ⅰ的NO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Ⅱ和Ⅲ的NO3-N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Ⅰ的总固体悬浮物(TSS)有利于生物絮团的形成和降解水质指标浓度。实验第19d时,各试验组和对照组投放鳙鱼和鲢鱼各15余尾,对照组和各试验组的鱼种成活率均为100%,对照组鱼种的末均重显著高于各试验组(P<0.05),试验组Ⅰ的肥满度较高于试验组Ⅱ和Ⅲ(P<0.05),试验组Ⅰ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试验组Ⅱ和Ⅲ对照组(P<0.01)。3.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试验在室外中试研究中并投放鳙鱼、鲢鱼(试验组),观察了鳙鱼肠道内生物絮团形态结构,主要以丝状细菌为主,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原生动物附着在表面。实验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水池一日内的平均水温在18.6℃-22.6℃之间,试验组的pH和DO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TN、NH3-N、COD、NO3-N和NO2-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TS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初期,试验组和对照组投放鳙鱼40余尾和鲢鱼200余尾,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鳙鱼和鲢鱼成活率均为100%,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鳙鱼的初均重、末均重、增重率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的鲢鱼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对照组的肥满度和试验组的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