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全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也带来了中国经济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区域差距也越来越大,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自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差距的过大越来越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关注,其中解决区域贫困问题、缩小以民生质量为主的区域发展差距,再度被确定为政府未来5-10年必须实施的重大任务,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成为中国政府努力的基本目标。建国以来,甘肃省曾经是国家一些重点项目投资的省份,其经济、社会总体的发展程度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接近,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也处在中游,而近三十余年来,甘肃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扩大,2000年以来人均GDP则一直居全国末位,同时,社会发展差距也显著扩大。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随着甘肃未来的发展,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将扩大,因此尽早认识甘肃省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对应对未来经济起飞后区域差距的过快增大,制订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有长远意义。论文从甘肃省内部区域发展差距的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差距形成的原因。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自然环境多样且复杂、战略区位重要的省份区域发展差距特征及成因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区域差距研究的领域。二是通过对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地区区域发展状态的研究,可望寻求一条比较可行的区域发展路径,为政府在制定落后地区倾斜政策、减缓区域快速增长过程中区域差距的过大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以涵盖经济、社会和人居环境三个方面的区域发展指数为评价指标,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分析了2000-2014年五大地理分区、三大行政类别区和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甘肃省区域发展差距的时空特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解释相结合、时序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模型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别从两种空间尺度入手探究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在市域尺度设计了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生产率、政策和体制三个方面的16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体制等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在县域尺度上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别探讨了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经济规模与结构对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甘肃省区域发展差距总体格局为:兰白核心区、河西走廊经济区>陇东地区>陇中南地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省会城市辖区>市州驻地>其他县,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二,区域内部差距为高等级类别内部差距大、低等级类别异常值数量多。第三,无论区位优势、资源禀赋还是政策偏向,都会对地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四,现阶段自然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中,地形条件对区域发展的限制作用显著,水分条件限制作用不显著;区位因素中通达时间成本和联系指数都对发展作用显著。第五,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先进的产业结构和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表征的物质资本因素对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作用较为显著。第六,未来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兰白核心区以及河西走廊经济区、陇东地区重点城镇的集聚能力,加快交通及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深入贯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同时,加快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