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要求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结构性问题。无论是区域经济失衡、供需结构不协调,或者是城乡发展差距大、产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最终都落脚于区域差距大和产业结构差异两大难点,而单一的货币政策极容易造成经济发展上的结构差异甚至能够扩大经济结构问题,全文在回顾中国货币政策历史后,理论和实证相结合,重点研究货币政策结构性问题,并以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即“块块”效应和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即“条条”效应为研究对象。本文在回顾了相关理论文献后以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在深入分析货币政策结构问题的可能原因后,从市场交易效率和部门技术差异为切入点构建了两个模型并加以分析。模型的显示,市场经济程度和区域货币供给效率共同作用推进经济发展了,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当市场经济程度较低时,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效果很弱。因此,货币政策是以市场经济程度为前提,只有在市场交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才比较明显。货币政策的效果对不同行业而言也是不同的。当紧缩货币,提高利率水平,则可以有效减少低生产率部门的投资水平而增加高生产率部门的投资产量,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实证分析中,本文首先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实证发现,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块块”效应影响,大体上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和西部地区,但是这种自东向西的递减趋势并不存在于冲击反应。各个区域对货币的意外冲击反应大体相同。对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即“条条”效应,我们发现,货币政策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为第二产业的工业,最后是第三产业,这主要是由于三大产业的生产技术差异所造成的。从三大产业对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的反应来看,三产业中第一产业将首先产业波动,但是累计冲击则是对第三产业影响最显著。从冲击的持续时间来看,第三产业对冲击反应持续时间最短,而冲击反应最大的却是第二产业,而这些差异的背后仍然是各个产业的技术效率的不同所致。对不同区域内的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即“块块条条”效应,我们也发现,各个区域内,货币政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内差异较小,我们分析认为这主要还是由于各个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大致相同所致。货币政策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在不同区域内则明显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而在中西部相对不明显。对货币政策结构效应进行信贷和利率两个渠道分析,研究发现对于中国各个区域而言,信贷效率和市场经济两者共同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其中,信贷的作用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是东部,而中部地区最低。但是,如果不顾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信贷渠道则难以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将有碍于经济发展。通过信贷对产业影响的研究,也可以发现中国第一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低的第一产业,能够在信贷作用下向前发展。但对第二产业信贷的作用而言,信贷作用还需要生产技术和市场的共同配合,这个结论也适用于第三产业的研究。利率机制的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利率的上升确实能够限制第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但比较而言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短期来看,利率并非三产业生产总值的直接原因,从时变特征来看,利率对三个产业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利率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开始超过对第一产业的发展影响,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的增速明显要超过对第二产业。最后,主要是以欧盟的经验为启示,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历史、管理体制和实践操作做了历史回顾,我们提出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畅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化操作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