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胸腔镜与开放全肺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围术期及远期预后差异。进一步明确胸腔镜应用于全肺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实施的全肺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胸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患者进行1:1匹配,采用t检验、X~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远期预后生存分析比较。结果:共142名行全肺切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其中行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的患者55例,行开放全肺切除术的患者87例。行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的患者中有4例中转开放,中转率为7.3%。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共29对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前,腔镜组和开放组的肿瘤最大径[M(Q_R):4(1)cm比4(3)cm,W=1 913,P=0.04]和T分期(W=229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基线特征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后,腔镜组较开放组手术时间延长[(209.7±70.2)min比(171.3±43.5)min,t=2.50,P=0.02],纵隔淋巴结清扫枚数更多[M(Q_R):17(9)比11(10),W=388,P=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7.0(3.5)天比9.0(3.0)天,W=285,P=0.03]。术中出血量[M(Q_R):100(100)ml比175(175)ml,P=0.82]、术后拔管时间[M(Q_R):6(3)天比4(3)天,P=0.15]、总淋巴结清扫站数[(5.8±1.4)站比(5.1±1.8)站,P=0.09]及个数[M(Q_R):21(11)个比18(14)个]、围术期总并发症发生率(27.6%比20.7%,P=0.76)以及任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倾向性评分匹配前,腔镜组与开放组3年无疾病生存率为(52.6%比68.2%,P=0.40),两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1.1%比67.6,P=0.23),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生存曲线趋势表明,开放组较腔镜组无论在无疾病生存还是总生存上具有潜在优势。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3年无疾病复发率(71.4%比48.1%,P=0.13)及3年总生存率(67.4%比47.2%,P=0.10)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生存曲线趋势表明,腔镜组较开放组无论在无疾病生存还是总生存上具有潜在优势。进一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分期、吸烟史、肿瘤位置(左右)及病理类型是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并不是影响无疾病生存及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腔镜技术应用于全肺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行的。胸腔镜手术虽然延长手术时间,但可使纵隔淋巴结清扫更加彻底、并加快患者康复。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术与开放术式的围术期和肿瘤学效果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