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思想最为活跃的领域,影响也相当广泛。20世纪70年代初期浮动汇率制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研究汇率决定、变动幅度、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等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各国的汇率问题也是个敏感的问题,汇率的决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利率水平、预期、实际购买力等,但最主要的仍然是货币供求,各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也是通过货币供求来实现的。学者们对货币供给量与汇率问题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
本文以日本1985年-1995年“广场协议”之后这10年的汇率为研究对象,分析货币供给量增加对汇率的影响。关于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大多数学者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出发,把货币当作一种单纯的价值尺度来研究,认为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汇率的下降,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但通过对日本“广场协议”之后10年货币供给量和汇率的观察可以看到,这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观点是完全相悖的,其货币供给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汇率却在急剧上升。
货币供给量增加对汇率的影响是两方面,汇率最终的表现趋势是两方面作用力的合力。一方面是传统理论所认为的货币的价值尺度的作用,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所能代表的实际价值下降,在不同货币相互间交换时,供给增长较快国家货币所代表的价值下降,即汇率下降;反之,当货币供给量下降时,汇率上升。另一方面是把货币当作一种资本,而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追求的不是实际商品的多少,而是货币。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代表这一社会的平均利润率越高,货币作为资本的收益率越大。因此从货币收益角度可以看到,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带来的较高的收益率会导致人们追逐这种货币,进而推动汇率上升;反之,当货币供给停滞甚至萎缩时,汇率下降。所以,当一国货币供给量增加时,汇率是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货币价值尺度和收益角度哪方面的作用力更大。另外,本文也剖析了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出发,也未必一定得到货币供给增加汇率下降的结论,比如:当增加的货币从供给角度进入经济系统或者社会的闲置资源未充分利用时,货币供给增加,汇率也会不降反升。
研究货币供给量对汇率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政策的制定等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保证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资本供给的不足成为这种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中,惟有资本短缺是其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建立在较快的货币增长的基础上,才能够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代表较高的资本收益率,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输入,所以会提高该国的汇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