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因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而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其中临床上以局灶性脑缺血最为多见。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恢复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即再灌注过程往往加重组织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产生再灌注损伤。因此寻找有效的脑保护方法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用缺血后处理方法可以减少脑梗死面积、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有力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对于临床上缺血性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积极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中,受损后的神经元再生困难主要是受到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的阻碍了影响了受损神经纤维的再生。近年来发现RGM(repulsive guidance molecule, RGM)不仅是一种轴突导向分子,也是一种对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再生具有抑制作用的膜蛋白。本实验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采用缺血后处理方法,在不同时相检测缺血侧皮质和海马中RGMa的表达和轴突生长规律,并检测不同缺血后处理方法实施后的脑梗塞体积与IL-1β、IL-6的表达,从而探讨缺血后处理方法对脑的保护作用及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48h、1w组,缺血后处理48h、1w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模型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分别在再灌注48h及1w时取标本,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缺血侧皮质和海马内神经元细胞的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GMa表达及相应时间点相同部位轴突的生长状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GMa mRNA表达。第二部分:成年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后处理(10s和5min循环)组、远隔缺血后处理组、延迟缺血后处理组。分别在再灌注48h时取标本。用TTC染色法测量各组脑梗塞面积,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缺血侧皮质和海马内RGMa表达及局部的炎症反应(IL-1β、IL-6)。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RGMa mRNA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RGMa mRNA和蛋白在缺血侧皮质、海马的表达均有增加,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损伤侧皮质和海马中RGMa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神经缺损症状明显减轻(P<0.01)。缺血后处理组轴突损伤及再生情况有所改善(P<0.01)。第二部分: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10s组损伤侧皮质和海马缺血范围最小,损伤侧皮质及海马RGMa表达显著降低(P<0.01) ,局部炎症反应有所减轻。缺血后处理5min组和延迟后处理组皮质和海马缺血范围较模型组减小(P<0.05),RGMa表达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减轻。但远隔后处理组较模型组相应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皮质和海马中RGMa表达升高;缺血后处理后大鼠运动功能障碍有所改善,缺血皮质和海马RGMa及IL-1β、IL-6的表达降低,轴突的损伤减少,轴突的再生情况改善。另外,早期及近端施行缺血后处理手段对脑保护的作用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