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修辞学从先秦开始到本世纪初,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许多学者对其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尤其是基础性的研究。有人整理出详细的修辞学史料,有人把中国修辞学发展的总体脉络分理清楚,有人对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研究特征进行了概括等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意在从宏观的修辞学思想观念的角度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进行探索,把以不同修辞观为区别特征的修辞学研究类型纳入研究视野,通过考察转型的发生过程,揭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深层动因——认识论的、价值观的以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生命意义上的内在因素。 综观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看,先秦两汉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自然发生时期,人们还没有明确的修辞观,有关修辞学的论说大都是在政治、哲学等论辩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魏晋南北朝开始,以《文心雕龙》为代表,中国修辞学进入自觉探索阶段,对修辞学的阐释专门而集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20世纪以前,整个中国修辞学体现为浓重的附庸性,所有修辞学论说都零散地杂存于文论诗话等非修辞学阐释中,到20世纪,以《修辞学发凡》为代表,中国修辞学才真正建立起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修辞学,它建立在语言本位观基础上,以对象化认知为方法论特点,把修辞学定性为语言学的下位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义修辞学观念破土而出,认为修辞学不能仅仅是语言学的,修辞学理论应该建立在更加彻底的心理、文化和自然的基础上,把更广泛的社会和自然资源纳入修辞学研究视野。 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本文认为,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修辞观不断转化更替的过程,是不同修辞观统率下的修辞学研究类型的转变,具体分三次转型: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转型;从文论附庸到独立学科的转型;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的转型。透过这些转型事件,我们看到中国修辞学发展的深层动因,认识论上体现为从“现象性阐释”到“系统化论述”的学术理路;价值观方面表现为实用与科学的矛盾运动:从人的生命意义上来看,表现为发展欲念与回归情结的对立统一,即超越与回归的对立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