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多次过伐及自然灾害,大兴安岭林区形成大面积郁闭度低、林相衰败、出材率低、林下土壤严重侵蚀的低质林。为了改善低质林分质量、恢复原有森林结构和功能,对大面积低质林林分改造已刻不容缓。本研究针对大兴安岭地区阔叶混交次生林和白桦萌生低质林采取6m、10m、14m、18m宽效应带皆伐,将每条皆伐带分为3段,并分别种植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以改造后林地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碳通量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碳通量的影响。运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低质林改造后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两类低质林的不同改造中,与对照样地相比,除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外,土壤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方差不显著。实验区土壤属弱酸性,pH在6.0左右。不同改造方式林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基本保持平衡。在阔叶混交次生林改造中,土壤全氮、水解氮、速效钾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全磷、有效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白桦萌生低质林改造中,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全磷、水解氮含量有所升高。不同效应带带宽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钾、速效钾含量改造目的树种西伯利亚红松的变异系数最大。经多重比较,鉴于对低质林所有改造方式土壤磷含量有显著下降,因此在后续的生产管理中应加大对磷素的补充,以保持土壤肥力的长期有效性。(2)两类低质林在不同改造方式下均表现出了随效应带宽度增大土壤碳通量升高;6m带宽和10m带宽土壤碳通量与无干扰对照样地相近,无显著差异性,而14m带宽和18m带宽土壤碳通量显著高于对照样地。不同改造方式土壤容重与土壤碳通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半分解层枯落物质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与土壤碳通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3)在阔叶混交次生林改造中,除6m宽效应带西伯利亚红松改造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小于对照样地外,其余改造方式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均大于对照样地。14m带宽落叶松改造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最i商,为0.744。在白桦萌生低质林改造中,所有改造方式土壤肥力质量均高于对照样地。14m宽效应带樟子松改造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数最高,为0.617。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响土壤肥力大小的主导因子为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全磷含量。以上研究结果探讨了两类低质林不同改造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碳通量变化,综合评价了不同改造方式土壤肥力质量,为制定高效低质林林分改造模式和实现林地的高效经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