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杏树开花早,易受晚霜(倒春寒)危害。对现有杏品种资源进行抗寒性评价与筛选,建立杏树抗寒性评价技术体系,选育晚花、抗冻品种对杏树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红丰、新世纪及凯特等24个杏品种花期冻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这些品种休眠枝条为试材,研究了杏树抗寒生理,评价了杏品种的抗寒性,建立了杏抗寒性评价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的抗寒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田间冻害调查是鉴定果树抗寒性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对2001年3月28日的寒流降温(—2~—8℃)引起的冻害调查结果表明:①同一地区,山坡中上部及树冠1m以上部位冻害较轻;②以桃为砧木的杏树花器冻害明显轻于杏砧;③不同杏品种抗寒性差异明显,所调查的杏品种以红荷包、红丰杏抗寒性最强,为进一步进行抗寒育种提供了种质。 2.杏树抗寒生理研究中发现: (1)在休眠期的杏树枝条组织含水量品种之间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自由水/束缚水含量比值差异较大。抗寒性强杏品种枝条中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较小。但是组织含水量与自由水/束缚水含量的比值之间无相关性。 (2)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变大,且在某一温度时剧烈增加,该温度点大多数品种为-30℃。抗寒能力强的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值一直较低。 (3)在试验中,SOD酶的活力变化趋势为“升-降-升-降”,有两个高峰,前一个大于后一个。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变化趋势为“升-降-升”,整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高峰,在后期的活力出现增加,抗性强的品种酶活力提高的幅度大。CAT酶活力变化在前期比较平缓,到最后(-40℃)却出现急剧增加。 (4)低温处理中,杏树枝条内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增加,在-35℃以前变化比较平缓,自-35℃始才开始升高,到-40℃时,蛋白含量急剧增加,抗寒性强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且抗寒性强的品种的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其它品种。 (5)杏枝条形成层中的脯氨酸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明显增加趋势。越抗寒的品种增加的倍数越高。 (6)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杏枝条形成层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20℃和-30℃是两个重要的转折温度,变化曲线呈“S”型。且抗性强的品种(红丰杏)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量高,增加的幅度大。 3采用主成分析对24个杏品种、9个生理指标进行的抗寒性评价,结果表明: (1)自由水含量╱束缚水含量比值、可溶性糖含量、SOD总活力以及相对电导率等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较好,都可以作为单一指标来衡量抗寒性。 (2)在实验中的24个杏品种,抗寒力较高的为吉丰二号、大麦黄、红荷包、红丰等,抗寒力较小的有:凯特杏、巴旦水杏、金太阳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