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腋下的多汗、异味对身体健康没有影响,但给患者的生活、工作、社交等带来很多困扰,使患者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因此患者常主动要求治疗。研究证明臭汗症有家族性,女性多于男性,女:男性的比率为1.4∶1。在我国,据调查腋臭的发病率高达6.41%。 腋臭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腋窝微生物环境、类固醇激素受体在汗腺的分布和遗传因素等与之有很大关系,通常认为主要是由于汗腺分泌异常所引起,所以大小汗腺的移除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研究显示,汗腺小叶起于皮下2.4-5.9mm,汗腺覆盖大约3.5mm厚度的皮肤。 微针射频点阵采用射频结合微针的技术,通过部分绝缘的微针将射频能量精确集中作用于汗腺组织,定向定量的热效应破坏汗腺组织,避免能量损失,达到治疗腋臭同时保护表皮组织不受损害。本研究旨在探讨微针射频点阵治疗腋臭、多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招募18名18-50岁明确被临床诊断为腋臭的志愿者,符合纳入以及排除标准,所有志愿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侧进行1次治疗(18-20w,1500-1800ms,3.5-4mm),治疗终点以毛发可轻松拔出。客观检测标准: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6个月用取皮器取治疗侧腋窝顶部皮肤(直径3mm)后固定于固定液中,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电镜下观察大、小汗腺分布以及治疗前后变化。主观检测标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DLQI)、视觉模拟评分(VAS)、多汗症严重程度量表(HDSS)用来评价治疗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具体内容包括:对副作用(红斑、血肿、瘢痕)分别记作为无此副作用,轻微副作用,中等副作用,为严重副作用;对志愿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记录,程度按0-10级进行评分,0为无疼痛,10为不能忍受的疼痛;志愿者对此治疗的整体满意程度将按0-10级评分,0为最不满意,10为最满意。相关治疗参数将被详细记录。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主观评价治疗效果的三个指标,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DLQI显著高于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DL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VAS均显著高于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的VA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后6个月显著高于治疗后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HDSS均显著高于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P<0.01),而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HD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1例出现治疗后汗液比治疗前增多,分析可能由于代偿性多汗症。 18名志愿者当中,8例无任何副作用,5例出现轻度副作用,其中3例为一过性上臂麻木,其中2例出现色素沉着,4例出现中度副作用,其中2例出现皮下结节,2例出现表皮损伤遗留小面积瘢痕,1例出现重度副作用,原因由于术后未及时使用外用药物,导致感染,出现溃疡,遗留较严重瘢痕。 治疗时疼痛治疗时疼痛评分中位数为2.50,根据疼痛程度评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疼痛范围。整体满意度调查中第1个月满意度明显优于第6个月,经过分析可能由于季节影响异味、汗液增加,或许还需要第二次治疗。 病理检查结果:在随访6个月后汗腺密度明显降低(H&E,×4),未见顶浆分泌细胞,组织形态被破坏,汗腺萎缩(H&E,×20),但是治疗后汗腺的存在可预示复发的可能性,经过长期随访,需要补充治疗。 结论:微针射频点阵对汗腺能够起到彻底破坏的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善腋臭的问题。其副作用较小、恢复时间短,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