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肺腺癌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成像获得的形态学征象、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标准化碘浓度等多参数的测量,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表现为肺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中价值。 材料与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发现孤立性肺结节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德国西门子第二代64排(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常规平扫及双能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条件的肺腺癌患者共43例,其中女19例,男24例,平均年龄57.84岁,范围28岁-78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肺腺癌,获得癌灶结节43个。浸润性腺癌30例;浸润前病变4例(均为AIS)、微浸润腺癌9例。根据病理结果及2011年国际多学科分类,将表现为结节状的AIS/MIA作为A组,共13例;表现为结节状的浸润性腺癌作为B组,共30例。 将双源CT双能量扫描得到的双能量增强图像传人Siemens双源CT专用Dual-Energy软件,获得动、静期单能量图像以及碘分布图;通过勾画感兴趣区记录结节平扫CT值、(40~190kev)区间单能量CT值以及摄碘含量,本研究所有结节病灶的碘浓度均由主动脉碘浓度进行标准化,NIC计算公式:NIC=原发灶碘浓度/同层主动脉碘浓度。 所有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CT表现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病灶的大小和CT密度值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单能量下CT值、标准碘浓度。由病灶大小、平扫CT值、动脉期NIC及静脉期NIC计算ROC曲线,并得出判断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病灶大小、CT值、标准化碘含量的诊断阈值。 结果: 1.A、B两组形态学比较:两组43个病灶中,B组病灶的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出现几率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些征象有助于浸润性腺癌的诊断。 2.A、B两组肿瘤大小和平扫CT值比较:B组结节大小和CT值均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分析,结节大小与CT值诊断浸润性肺腺癌的临界值分别为1.3和14.25,大小诊断敏感度90.0%,特异度为69.2%;CT值诊断敏感度93.3%,特异度为76.9%。 3.能谱曲线对鉴别两组病变的价值:动脉期B组在不同kev值下的CT值均高于A组的CT值,能谱曲线走势相似,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B组在各个kev值下的CT值均高于A组的CT值,两组患者低能量水平(40~100kev)区间下的CT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能量水平(110~190kev)区间下CT值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标准碘浓度值对鉴别两组病变的价值:动脉期,B组的标准碘浓度0.136±0.037(mg/ml)高于A组0.084±0.01(mg/ml),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期,B组标准碘浓度0.329±0.074(mg/ml)高于A组0.179±0.027(mg/ml),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 5.标准碘浓度的诊断效能:用标准碘浓度进行ROC曲线下分析,动脉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标准误为0.027,当NIC>0.1时,诊断效能最高,其诊断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100%。静脉期ROC曲线下面积为0.990,标准误为0.014;当NIC>0.223时,诊断效能最高,其诊断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100%。双期增强的NIC用于判断两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但通过面积量比较可以推断静脉期的NIC确诊浸润前病变/微浸润与腺癌浸润性腺癌准确率是最高的。 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诊断模式,可以多参数、量化地鉴别肺结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动脉期在各个单能量水平、静脉期低能量水平(40~100kev)以及动、静脉期的标准碘浓度可预测鉴别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与浸润性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