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哮喘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正在逐渐上升,在儿童中发病率的上升尤为迅速。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哮喘作为一种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哮喘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控制哮喘症状,但疾病反复发作会使儿童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易于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些情绪障碍和应激状态的长期存在,不但妨碍儿童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使哮喘儿童容易出现心理及行为问题。儿童是还没有完全独立的群体,他们的生活、行为都会收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对慢性疾病儿童的行为、性格形成、自我形象的塑造及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哮喘儿童的父母为了避免情绪和剧烈活动等诱发哮喘疾病的反复发作,往往会在对儿童养育过程中对儿童过度宽容、过度保护、干涉,这样的抚养方式不利于儿童自立能力的形成与人格的成长,也使儿童易于形成疾病获利,甚至出现行为问题,而这些行为问题会阻碍哮喘的防治,这样就形成了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间的恶性循环模式,阻碍疾病的治疗和儿童的心、身成长。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哮喘的治疗中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与行为指导。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及行为矫正、指导,可以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加药物治疗依从性,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但目前对于哮喘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的研究结论不一,对于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通过哮喘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探讨哮喘儿童的行为和父母养育方式特点,并初步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为促进哮喘疾病的转归及儿童心、身的成长提供理论基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医生诊断为非急性期发作的轻、中度哮喘儿童40例,年龄6~12岁,为实验组。同时在儿童保健中心选择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与哮喘组儿童匹配的无慢性躯体及精神疾病的40例体检或陪诊的儿童为对照组,与哮喘儿童形成对照研究。二、研究方法1、研究工具:(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分为父亲和母亲量表部分,父亲量表包含6个因子,母亲量表包括5个因子。(2)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该量表包括3部分:(1)一般项目(2)社交能力(3)行为问题。2、研究步骤: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经儿童和家长知情同意后,指导家长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指导儿童完成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1、哮喘儿童与非哮喘儿童相比在活动情况、社交退缩、体诉、抑郁等方面与对照组儿童存在显著差别(p<0.05,p<0.01)。2、父母养育方式中哮喘儿童的父亲在惩罚,严厉(F2)、过度保护(F6)方面与对照组儿童间有显著差别(p<0.05,p<0.01),哮喘儿童母亲在情感温暖与理解(M1)、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2)方面与对照组儿童有显著差别(p<0.05,p<0.01)。3、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间存在相关性(P<0.05,p<0.01)。结论1、与正常儿童相比哮喘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2、哮喘儿童的父母常常对儿童采用宽容、温暖、理解、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而较少对儿童惩罚、严厉。3、哮喘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养育方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家长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与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4、哮喘儿童的家长应形成恰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支持与鼓励儿童,使他们更好的配合药物治疗,促进疾病的好转和康复,并有利于儿童独立和社会适应,为儿童的心、身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