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氢离子联合注入硅基材料引起的表面剥离及机理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csolit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剥离”技术最早是由Bruel提出来的,由于该技术能够制备高质量的SOI材料,所以高剂量的轻气体离子注入硅材料研究表面剥离及其注入层转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采用轻气体离子He和H联合注入到两种不同硅基材料中,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详细地研究了注入及退火后样品表面损伤产生及热演变规律,借助于横截面试样的透射电子显微镜(XTEM)对微观缺陷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并对损伤产生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将能量为40 keV、剂量为5×1016cm-2的He离子和能量为35 keV、剂量为1×1016cm-2的H离子依次注入表面生长一层约220 nm厚氧化层的单晶硅。随后对注入样品进行一系列温度的退火处理,范围是400℃到100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横截面试样的透射电子显微镜(XTEM)对退火后的样品进行表面形貌及结构缺陷进行观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500℃及其以上温度退火后样品的表面产生了发泡和局部剥离现象。经过测量,剥离发生在距样品表面约420 nm的区域。通过XTEM,观测到在高温退火后氢氦离子联合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微观结构缺陷,如空腔、板状缺陷、纳米级和微米级的裂隙以及各种位错。结果显示,板状缺陷和裂隙主要分布在距样品表面约420 nm处,这些缺陷是样品表面损伤现象产生的原因。(2)将能量为40 keV、剂量为5×1016cm-2的He离子和能量为35 keV、剂量分别为1×1015cm-2、5×1015cm-2和1×1016cm-2的H离子依次注入表面生长一层约170 nm厚氮化层的单晶硅。随后对注入样品进行一系列温度的退火处理,范围是400℃到80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横截面试样的透射电子显微镜(XTEM),对退火后样品表面损伤和微观缺陷的形成及热演变进行了观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表面损伤依赖于附加注入的氢离子剂量。注入氢离子剂量为1×1016cm-2时,退火后观测到了明显的表面发泡和局部剥离现象,并且发现剥离区域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分别对应于表面氮化硅层和界面下注入硅层的剥离。然而,注入氢离子剂量为5×1015cm-2时,退火800℃后只观测到表面氮化硅层的剥离。对于注入氢离子剂量为1×1015cm-2的样品,直到退火800℃后仍没有产生表面损伤现象。对于高剂量的氢离子注入,样品表面剥离程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到600℃时达到稳定状态。通过XTEM,观测到硅基底内部以及界面处形成的裂隙,它们是导致样品表面形貌产生的原因。基于XTEM的结果,探讨了微裂隙的形成机制,并对样品表面形貌对注入氢剂量的依赖性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三代轻子的最小电磁耦合模型为电弱统一标准模型(W-S)中的荷电纯轻子情形.电磁与弱相互作用统一的标准模型(W-S)是上世纪粒子物理学中最具影响的唯象理论之一,在描述电磁与弱相
近些年微带天线以其体积小,剖面低,易集成,造价低等特性以及良好的性能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移动通信系统业务的不断增加,通信设备不断向小型化发展,对天线体积、集成化及工作频段
有效哈密顿量对详细研究一个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学特性是非常重要的。推导量子体系的有效哈密顿量时,常用的方法是绝热消除。相比起来Fr(o)hlich变换较绝热消除有着清晰便捷
学位
作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驱动器,强激光的传输会引发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会造成光学元件的损伤,从而对强激光系统的运行和性能发挥有较大的限制。研究表明,短波长的激光对石英玻璃的损
“有些人反对开发西藏的矿产资源,但我是希望有人来有保护地利用这些优势矿产资源。”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吉是西藏发展矿业的坚
在许多的非线性光学现象中,圆锥形的光学辐射作为一种非线性光学现象的呈现形式,可以伴随着其他形式的非线性光学辐射(如光斑)同时出现。圆锥形的非线性光学辐射投影在二维平面上呈现出圆环或椭圆形式。相对于光斑形式的非线性光学辐射,这种圆环形的非线性光学现象可以提供我们更多的线索去探索非线性光学介质本身的特性和光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参量变化。研究表明,圆锥形的非线性光学辐射可以发生在周期性极化的晶体材料中,通
本篇文章针对新闻档案的管理困境与策略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同时结合笔者的自身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提高新闻档案的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的有机功能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过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于1977年发现,掺杂后的聚乙炔的电导率急剧增加,甚至可以增加十几个数量级,这个
硫系玻璃具有较低的声子能量、优异的红外透过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被认为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红外传输材料和红外激光基质材料。然而目前的基础材料研究中依然
本论文主体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绪论宏观的的介绍了本论文主题-长余辉材料的背景知识及其研究历史和现状,第二章到第四章则分别介绍了几种新型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制备过程,研究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