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表达行为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教师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师生交流的畅通与否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山于教学信息传递的多讯道特征,教师需要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行为,实现各种表达行为的优势互补,使之形成一股合力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达进行整体性的审视。本研究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表达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以分类细化研究的方式,较深入地研究教师表达的某一具体方面。而对教师表达进行整体性考察则相对较少。在已有文献中,教师言语表达、教师非言语表达和教师板书表达这三个主题的研究已十分成熟,其研究成果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大量基础性借鉴材料。论文在分析和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思辨的方法,辨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内涵,分析了其组成并设计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理论模型,论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的特点及功能。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立体表达主要出音声讯道表达、动姿讯道表达、形符讯道表达三个子系统组成,具备伴随性、意向一致性、情境性和得体性四个典型特征,具有保证教学信息传递顺利进行、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有效组织与调控教学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等功能。为了对教学实践有所观照,本研究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进行了现实考察。研究设计了一系列观察量表来对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了观察,考察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表达的立体化程度。观察发现,教师能够运用多种表达行为进行综合化的教学表达,且各种表达行为具有一定的协同一致性。最后,论文还就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立体表达水平进行了探讨。课堂教学中教师立体表达水平的个体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师个体的教学专业素养、思维品质、情绪与情感状态、其他个体特征等。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教学表达行为、加强教学修养、积累实践经验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立体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