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疟疾动物模型感染疟原虫后血小板数值明显下降后的变化规律,及抗疟药、抗生素、退烧药和激素类药物治疗后对血小板恢复的影响,为临床疟疾患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鼠疟动物模型:在伯氏鼠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模型中,采取腹腔接种红内期疟原虫的方法感染健康鼠,实验鼠感染疟原虫前后采血进行疟原虫及血小板人工计数。当机体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值后,分别采用临床常用抗生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退烧药(复方氨基比林)及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按照人治疗量的10倍灌服或肌注方法给药3d,每12小时采血一次做血小板计数观察。每5只小鼠作为一个观察试验组,每种药物采用一组小鼠试验观察取平均数据,并设对照组。猴疟动物模型:在间日型猴疟(Plasmodium cynomolgi)模型中,通过血传方法感染健康猴,观察机体感染疟原虫前后疟原虫密度与血小板数值之间变化情况,当机体血小板明显低于正常值后,连续观察24天后灌服阿奇霉素治疗3d,停药3d后肌内注射青蒿琥酯治疗,在此期间观察药物对疟原虫作用效果与血小板恢复之间的关系。并设健康猴做血小板计数对照。结果:鼠疟动物模型:正常鼠血小板平均数值为256×109/L,感染鼠疟后平均降至90×109/L,除阿奇霉素外所试验的另外2种抗生素和退烧药及激素各1种,对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恢复正常无影响。猴疟动物模型:血传感染健康猴后,当血内疟原虫密度为2个/100WBC时,猴体内血小板数值与正常值(240×109/L)相比明显增高(540×109/L)。随着血内疟原虫密度的增多猴体内血小板数值不断下降,在感染疟原虫第7天猴体内血小板降至130×109/L。在随后的18天中,猴体内疟原虫密度高低不断变化,而猴体内血小板数值维持在130-150×109/L之间。灌服阿奇霉素8h原虫密度有所下降,但血小板计数回升至256×109/L,并在停药后仍然保持在正常值范围。注射青蒿琥酯64小时后,血内未查见疟原虫,血小板计数回升至281×109/L结论:1.动物机体在感染疟原虫后与正常动物机体血小板数值相比存在明显下降现象;2.当机体感染疟原虫后在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值期间不随血内疟原虫密度高低变化而产生明显波动,均维持在较低水平。3.青蒿琥酯抗疟药物具有快速杀灭机体内疟原虫作用,同时具有使血小板迅速恢复至正常值范围的作用。4.阿奇霉素杀灭疟原虫的近期效果不明显,但具有使血小板快速恢复至正常值范围的作用,且停药后持续时间较长。5.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喹诺哃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乙酰水杨酸类退烧药氨基比林,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对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恢复未发现具有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