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分析目的:总结分析37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及治疗反应,评价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测定对于TTP的诊断价值,以期发现对TTP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用的实验室诊断指标。方法:1、对我院1998年1月~2009年4月期间诊断为TTP的37例患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治疗转归分析。2、对所有病例外周血涂片进行破碎红细胞计数,计数5000个成熟红细胞中破碎红细胞数量以百分率表示。3、应用FRET-vWF86荧光发色底物法测定其中22例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4、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其中18例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1、37例患者中仅7例(18.92%)出现典型TTP五联征;30例(81.08%)表现为三联征(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病因分类主要为特发性TTP患者(56.76%)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TTP患者(35.14%)。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输注是本组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26例血浆置换治疗患者21(80.77%)例获得完全缓解;11例血浆输注治疗患者缓解率仅为18.18%,死亡率高达81.82%。4例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精神症状加重或恶化。2、本组病例外周血涂片100%存在破碎红细胞,均值为4.4%,范围为0.3%~13.4%。3、22例患者中4例特发性TTP出现重度ADAMTS13活性下降(ADAMTS13活性<10%);ADAMTS13活性中度下降(10%~40%)9例,ADAMTS13活性正常(40%~100%)9例。4、患者组CD3+细胞计数及CD4+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CD 8+细胞计数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TP诊断仍依赖于临床特征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尤其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破碎红细胞)的证据。ADAMTS13活性测定对于特发性TTP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差。细胞免疫异常可能与TTP发病有关。第二部分动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第一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总结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分类鉴别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获得性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2009年期间诊断的38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9例DVT病人男性病例204例,女性185例。男女比例1.1:1;中位年龄47岁(12~90岁)。发病有明确诱因者253例(65.04%),未发现明确诱因者136例(34.96%)。较常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外科手术/外伤(26.74%);恶性肿瘤(14.91%);妊娠(8.23%);静脉曲张(8.23%);长期卧床患者(5.40%);风湿免疫性疾患(2.57%)。结论:手术/创伤,尤其是骨折和骨科手术占中国人种DVT获得性危险因素百分率最高,恶性肿瘤也是中国人种深静脉血栓形成重要的获得性危险因素。第二章动静脉血栓形成遗传性危险因素筛查目的:筛查中国人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脑梗死患者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抗凝血酶活性下降、蛋白C活性下降、总蛋白S浓度下降、FV Leiden突变及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发生频率。病例和方法:1、12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30例脑梗死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均常规抽取静脉血,3.8%枸橼酸钠抗凝,室温下3000rpm离心15min分离血浆,血浆标本置于-70度冰箱冻存,取白细胞层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采用循环酶法。血浆抗凝血酶活性及蛋白C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以S-2772或S-2366作为发色底物,在日立7170A自动生化仪上进行分析。血浆总蛋白S浓度测定采用ELISA方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定义为测定值高于对照组测定值按大小排序95百分位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值。抗凝因子缺陷定义为测定值低于相应的对照组测定值按大小排序95百分位抗凝因子测定值。3、PCR分别扩增因子V 10号外显子,凝血酶原3’非翻译区。PCR扩增产物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鉴定是否存在FV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结果:1、DVT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VT患者组血浆抗凝血酶活性、蛋白C活性及总蛋白S浓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DVT组抗凝因子总缺陷率为32.5%(39/12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缺陷、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患者占总患者人数百分率分别为7.5%,15%,13.33%,6.67%。2、脑梗死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百分率均高于对照组(OR=2.85, P<0.05)脑梗死组血浆抗凝血酶活性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抗凝血酶活性缺陷(OR=3.82)和蛋白C活性缺陷(OR=3.20)是静脉血栓形成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1.40)和血浆总蛋白S浓度下降(OR=1.16)对静脉血栓发病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4、100例正常对照,120例DVT,130例脑梗死患者中均未发现FV Leiden突变及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结论:抗凝血酶活性缺陷、蛋白C活性缺陷是中国人种深静脉血栓形成重要的遗传性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总蛋白S浓度下降可能并非中国人种独立的危险因素。抗凝血酶活性缺陷并非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F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可能并非中国人种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