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现代农业基地为对象,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结合基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通过分析基地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凝练出农田灌排工程设计的原则与依据,设计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灌溉排水的实现路径,完成了崇州基地农田灌排工程的规划设计,并在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定位监测基地内水田、旱地、园地等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情况,研究不同作物生育期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渠系灌排效果,评估基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类似地区现代农业基地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地水资源平衡分析表明,基地有效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46×106m3,按基地作物种植结构,测算出农作物需水量为1.2×106m3,现有水资源总量完全能够满足农业基地作物需水量。(2)现代农业基地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形成以支渠、斗渠、农渠以及配套水工建筑物为主体的农田灌溉渠系网,支渠和斗渠整体呈“三纵三横”的布局,规划农渠为末级渠系,网格化渠系密度适宜。(3)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类型在生育期内对田间需水排水的要求,设计出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灌溉排水的实现路径。平原地区,土壤质地为中壤的条件下,水田的灌溉排水路径实现“灌排一体化”,旱地、园地设计“灌、排独立”的沟渠工程。水田周边规划末级渠系工程为“矩形农渠(宽50cm、深100cm)+两端灌水口与排水口+渠壁方形排水孔”;旱地周边规划末级渠系工程为“矩形农渠(宽50cm、深100cm)+两端灌水口与排水口+梯形排水沟(宽100cm、深100cm)+沟壁圆形排水孔”;园地周边规划末级渠系工程为“矩形农渠(宽100cm、深100cm)+两端灌水口与排水口+矩形排水沟(宽50cm、深120cm)+沟壁方形排水孔”(4)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含量在6-10月的变化特征表明,水田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均值在25.94%-31.96%之间变化,期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能够满足水稻在分蘖期达到成熟期的生长;旱地的土壤自然含水量在24.37%-30.28%范围内,夏玉米能够在此范围的土壤含水量下完成整个生育过程;园地种植的冬瓜和辣椒能够在土壤水分含量为23.86%-29.89%之间正常生长。(5)分析作物灌排前后的土壤水分含量空间分布图表明:水田、旱地和园地灌水后水田土壤含水量的高值集中在灌水口附近区域,距离灌水口位置越远,其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整体递减的趋势;水田、旱地和园地均通过排水沟及沟壁排水孔实现排水,田块内土壤含水量随着与排水口和排水孔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在灌溉排水后,土壤含水量的数值都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