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历法改革:将当时西方通用的格列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引入中国,令中国本土传统夏历让出国家历法地位而退居民间社会。民国“双历法结构”就是在此历法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在中国近代化浪潮中,传统夏历受到时人批评,并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私自改变纪年方式。但1912年之前,夏历始终是国家首肯的官方历法。直至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命令,中国才第一次以阳历(即格列高利历)为官方历法。此后,国家政权几经更迭,但阳历却逐渐在民国社会上层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民国初年中央政府虽下令改用了阳历,却未曾废除旧历(即夏历);反而明确肯定“新旧历并行”的国家历法政策。这使得近代中国首次出现两种性质历法并用。单一国家历法体系被打破,从此民国历法开始向“双历法结构”发展。新旧历法并行于一国之内,自然令社会产生诸多变化。日常生活中涉及到日期、历法时间的方面,多因改用阳历而受到近代西方影响。民众在适应双历法过程中,对新旧历的态度和反应亦有所不同。这种新旧历并用状态持续到1928年,才被国民政府“普行国历(即阳历),废除旧历”政策打破。1928年至1934年间,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欲使国历成为民国唯一历法。此次历法改革涉及范围较民初更为宽广,政策不只局限于历法本身,更重视对历法相关社会文化方面的改革。废除旧历改革,不只停留在社会生活层面,更深入至文化观念;这是民国近代化程度加深的必然表现。但最终废除旧历的政令难以实现,民间仍旧两种历法并用,政府于1934年初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从此“废除旧历”也逐渐少被提及,不再是一项强制命令。而后,中国历经抗日战争和内站,历法改革不了了之;但“双历法结构”却在此过程中发展成形,并被国民坦然接受。民国“双历法结构”形成既受世界历法影响,更是由中国社会发展阶段而决定。西方各国普用格列高利历,中国欲进入世界体系,与外国增强交流联系,需改用阳历。且根据国内工商业发展水平,部分民众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程度加深,也势必需要引入阳历。换而言之,因为民国经济、社会的西化、近代化发展,而产生了对阳历的需求。但普通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民依然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仍需要夏历来满足农业生活。所以,民国形成了以新旧历法并行为表现特征的“双历法结构”。同时使用阳历和夏历,二者共同支撑起国家历法时间体系,才能满足民国社会需要。“双历法结构”形成对民国影响广泛。天文历法西化促进了民国科学技术进步,增强了与世界联系;但双历法并用又体现了科技文化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历法改革配合着民国移风易俗革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接受近代化选择。夏历节庆习俗向阳历节日、纪念日转移,西式娱乐方式被民国引入。“双历法结构”使国家历法体系和民众时间观念发生改变,不同人依据不同的历法生活,他们的时间观念亦不同。乡村和城市的历法时间体系出现断裂。阳历作为国家历法,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夏历则退出正式场合,更多的被用于私人日常生活。“双历法结构”之形成体现了民国近代化历程所面对的矛盾,折射出社会变革中的进步和妥协。“双历法结构”形成于民国,延续至今,影响深远。以此为鉴,对其进行研究不但具有历史价值,更具备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