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早发型与晚发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及意义。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行立体定向单侧脑核团毁损术治疗的206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起病年龄≤50岁为界,将其分为早发型组和晚发型组;其中早发型组79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35~63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52.67±6.29)岁,病程为3.5~17.2年,平均病程(7.41±2.91)年,术前服用多巴胺制剂有异动症状24例,无异动症状55例;Vim核团毁损28例,GPi核团毁损51例;晚发型组127例,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在58~79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66.49±5.02)岁,病程为4.3~24.2年,平均病程为(7.30±3.06)年;术前服用多巴胺制剂有异动症状32例,无异动症状95例;Vim核团毁损92例,GPi核团毁损35例;术前依照修订Hoehn-Yahr分级1.5级12例(5.8%)、2级42例(20.4%)、2.5级45例(21.8%)、3级91例(44.2%)、4级16例(7.8%)。于术前、术后1周、3月通过临床观察和随访记录Hoehn-Yahr等级,UPDRS评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UPDRS量表II,运动能力采用UPDRS量表III,两组组间评分比较采用UPDRSII+III结果,收集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主要症状表现,病程时限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病例症状表现及病程时限有差异;分别对两组病例术后1周、3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脑核团毁损术对改善两组PD疗效显著;对两组病例间UPDRSII+III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术后1周(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近期(术后1周)的疗效相当,术后3月(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早发型组远期(术后3月)疗效优于晚发型组;毁损术对两组病例在术后的异动症状改善情况进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后脑核团毁损术在服药所致异动症状改善方面,早发型组的改善度优于晚发组;两组病例首发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进行χ2检验,(p<0.05),提示两组病例震颤僵直的改善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两组病例并发症进行R×C列联的χ2检验,术后1周出现毁损灶出血、癫痫发作方面(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出现在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视物闪光等并发症方面(p>0.05),提示早发型组术后近期脑出血、癫痫发作并发症低于晚发型组,而对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病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立体定向脑核团毁损治疗早发型及晚发型PD疗效均显著;而早发型患者毁损术在远期疗效优于晚发型,脑核团毁损术对早发型PD中伴有异动症的改善度优于晚发型;毁损术对早发型僵直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晚发型,而对晚发型震颤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早发型;早发型PD术后近期毁损灶出血、癫痫发作并发症方面较晚发型低,而对于远期并发症,两种类型PD尚未发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