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和目标的丰富与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和长远的发展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长期努力。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大学生这个群体比例虽然不大,但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大学生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进而影响法治的实现程度。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部分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法治思维养成对能否推动法治社会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本研究立足大学生法治教育展开专题研究,以期实现社会、高校、家庭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正确指导,形成育人的多元合力,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本研究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以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问题为切入点,在大量阅读和梳理相关文献,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法治行为状态和意识的认知、关于影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以及导致大学生法治行为偏差的主客观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着大学生法治思维意识形成过程中学校、社会、自身、家庭教育效果不理想问题;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大学生犯罪、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在对大学思法治思维现状的分析中,得出了学校法治教育不协调(学校法治思维教育因素与大学生法治思维养不匹配)、大学生自身对法治学习意识不足(松散的校园生活使得大学生对法治思维的培养不注重)、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知识文化程度一般,给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不足)、社会法治环境的不完善(现实生活中法治环境的发展无法使得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养成氛围)等是造成大学生法治思维能力不健全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解决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首先是优化校园法治教育路径,从加强高校法治思维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育方法、重视实践教育环节、营造良好校园法治环境四个方面加强校园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的得到法治思维的培育。其次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自觉约束自身,端正自身学习的心态,变被动为主动,增强自我法治思维的教育的学习。再次加强社会法治思维的环境建设,提升法治思维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会在无形中帮助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最后是优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让家长发挥榜样性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同时配合学校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完善的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