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MTC UE的重复发送技术研究与优化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jing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器类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被定义为不需要人干涉的机器与机器间的数据通信,具有业务模式多样和终端数量大的特点,广泛的应用于安全、跟踪和各种智能领域。MTC的应用环境多为有限的封闭空间,如地下室等特殊环境,使得终端增加20dB的穿透损耗,导致通信质量下降,使得MTC覆盖范围减小。处于室内特殊环境中的MTC终端,LTE系统的功率控制和补偿技术已经不能满足MTC终端的20dB衰减。现有的增大发送功率、MIMO技术和改进编码等技术,虽可以补偿部分的衰减,但是无形中增大了终端设计的成本,本身与MTC低成本低功耗的属性相违背。重复发送是一种相对简单方法,既可以补偿衰减也可以满足MTC的属性,本课题就是针对重复发送技术进行研究与优化。论文主要研究MTC中重复发送技术的优化问题,其中如何减少信号正确接收时的重复发送次数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向入手,包括跳频、增加参考信号密度、PSD boosting和TTI bunding。每次将重复发送数据映射到不同的频段,充分利用整个带宽中的频段传输信号,这就引入重复发送间的跳频,在接收端获得频率分集增益,提升系统性能;增加参考信号密度是将单个子帧中参考信号数目增加一倍,这样可以提升信道估计的精度;PSD boosting是将信号传输中一个资源块的频域子载波数减半,由12个减到6个,这样在保证发送功率不变情况下可以提升接收端信噪比;TTI bunding是在做PSD boosting时,时域上进行扩展,保证一个资源块中资源单元数不变,可以增加传输过程中冗余比特数,最终提升系统性能。并且以上关键技术完全可以整合到一套系统中,获得更高的增益。本文在原有LTE系统的基础上,借鉴LTE中的各项关键技术,选择适用于MTC系统中重传过程的技术,并对每项技术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仿真验证,以检验技术的合理性。最终得到结论,相比于简单的重复发送,跳频可获得大约7%的增益,增加参考信号密度可获得大约17%~25%的增益,PSD boosting则将获得35%~60%的增益,TTI bunding的应用要根据具体的TBS大小情况而定。最后将各项关键技术整合后能够获得60%~70%的增益,整个数据传输时间减少。
其他文献
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的相继产生,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为全面了解生物学系统和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由于干旱胁迫调控机制复杂,就目前单纯研究某一单一组学数据已经很难满足其系统生物学越来越高的研究期望,故需要整合多组学分析来弥补某一单一组学中缺失或不可靠的信息。从多分子水平层次出发,系统研究基因、m RNA、蛋白质和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作物响应逆境胁迫
基于信号的稀疏特征,利用压缩感知技术可以实现以较少的样本重构出原始信号,从而降低采样硬件的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因保存采样数据所需的大量内存空间。针对无线监测应用中无
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给统一管理带来了众多的问题,学校的运行效率也较低;同时,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高校教育
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的通信是设备之间不通过基站或其他AP(Access Point)转发而进行直接通信的技术,将D2D通信同传统的蜂窝相结合,可以获得更优的用户体验以及
随着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等应用的迅速发展,数据中心网络流量成爆炸式增长,给数据中心网络带来了严峻挑战。现有TCP/IP网络存在许多固有问题,不能满足数据中心网络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成像雷达,可安装各个平台上,如飞机、卫星、宇宙飞船等,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地对地面实施观测的优势,并具有一定
云制造这一制造新模式的提出,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学者们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和热点,数据服务作为一种提供数据资源访问的软件服务,为云制造数据资源集成提供了统一的数
CAM(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即按内容寻址存储器,存值只能是“0”或者“1”,可实现在同一个时钟沿对所有存储数据与待搜索数据进行比较的功能,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应用已经成为未来信息网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粗粒度可重构架构兼具灵活性和高效性,是实现下一代通信基带信号处理技术的理想硬件平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用户规模急剧膨胀,传统网络的静态架构、管理方式与各种应用的动态发展趋势越来越不适应。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