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初,摹仿说受到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逐渐淡出二十世纪文论的视野。然而在二十世纪末的当代文学中,带有摹仿特征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又得到复兴,摹仿重新成为主流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认为,摹仿说只关注于宏观世界,不足以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而当代文学则认为摹仿具有创造性,能够将世界重现。然而,这两个时期对于摹仿的理解都相对静止,两者都分别在既定摹仿和原型存在距离并且摹仿物是原型的附属的前提之下,探讨两者的关系。因此,这种相对静止的对摹仿的理解无法完全揭示摹仿的本质。这样,本研究试图以摹仿的理论原点,即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为研究对象,以诠释学中事件性概念为进路,论证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本质上是具有诠释学意义的动态的事件。在本文中,诠释学中事件概念被界定为三个维度,即事件的开放性、历史性以及循环性。在第一章中,论文就摹仿制品的层面而言,试图论证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中的语言和戏景概念体现了事件的开放性。在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中,文学摹仿首先是语言性的。语言将摹仿带到具体存在,使事件展开成为可能。戏景概念则指出摹仿是经验的范式,是对经验真理性的截取和扬弃,是具有事件之整体性的游戏,由此才能够吸引游戏者以形成开放的游戏。这样,摹仿体现了其本体性即是开放的事件。在第二章中,论文就摹仿行为的层面而言,试图论证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中的性格与行动的概念体现了事件的历史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中,性格本质上是在伦理层面上对人物的反映,其出现基于诠释学中的传统和前见概念。论文试图论证摹仿的发生基于传统和前见,并由其保持,两者影响着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体现了性格对人物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而其行动概念则受效果历史的影响,其具体体现是以当下为依托对传统和前见历史性的展开。因此摹仿是具有历史性的事件。在第三章中,本文试图论证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认识论意义。摹仿制品是对事物本质性的再认识,摹仿行为则能够引起观众的自我理解,两者都能够通过与前见的视域融合回到传统之中并扩充原型的意义。两者所引发的认识论意义是具有循环性的事件。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在诠释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反映了文学是在本体层面对实在的转化中形成的意义整体,它使得原型回到真实存在之中,是对原型意义的扩充。因此,摹仿具有事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