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脉管性疾病,婴幼儿血管瘤发病率可高达10%。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进步,近些年在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方法、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病程发展、治疗方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转归及预后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血管介入栓塞治疗、注射治疗、激光治疗、口服普萘洛尔、口服激素、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铜针疗法等。目前对于就诊于我院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所给予的是以硬化剂局部注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法。在局部封闭注射治疗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类型、病情、部位等,或辅以普萘洛尔口服,激光治疗,条件成熟时手术切除。封闭治疗注射用药物包括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曲安奈德注射液或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聚桂醇注射液。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治疗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有:发热,食欲不振,皮疹,疼痛反应,局部坏死性溃疡,组织凹陷,色素沉着、脱失等。不同于其他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瘤体局部组织的凹陷、萎缩往往是不可逆的,如发生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则对患者的容颜及心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的:本研究着重从局部组织凹陷的角度分析阐述其临床现状,并分析与其发生相关的各项因素,以求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为减少其发生率而有的放矢,并借此对目前血管瘤临床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反思,不断推进完善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山东省立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住院治疗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共纳入患者353例,患者均给予平阳霉素+糖皮质激素(得宝松或曲安奈德)+聚桂醇注射液瘤体内注射封闭治疗,在此基础上部分病例还接受过口服普萘洛尔、激光、冷冻、同位素放射、手术切除等治疗。对纳入病例进行6个月到3年的随访,设计调查登记表填写患者基本信息、血管瘤病史及瘤体临床特征、临床诊断等,特别是可能与组织凹陷发生相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病变类型,是否仅接受注射治疗,除注射治疗外是否接受过同位素放射治疗,是否接受过冷冻治疗及临床过程中有否经历过破溃坏死等。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计算局部组织凹陷的发生率。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组织凹陷发生相关的危险或保护因素。结果:纳入此研究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共353例,其中血管瘤221例,血管畸形132例;男性138例,女性215例;年龄0.07-79岁,平均年龄为4.82岁;瘤体位于头面颈部206例,躯干部52例,会阴部2例,四肢69例,24例发病部位涉及至少两个区域。存在瘤体局部组织凹陷者17例,其中血管瘤11例,血管畸形6例;男性5例,女性12例;年龄0.24-46岁,平均年龄5.03岁;瘤体分布部位:头面颈部8例,四肢8例,躯干部1例。总体组织凹陷发生率4.82%。353例中只接受硬化注射治疗236例,除注射治疗外接受过冷冻治疗者17例、同位素治疗者21例。17例组织凹陷患者中,只接受硬化注射治疗者5例,除注射治疗外还接受过冷冻治疗者2例、同位素治疗者6例,有5例患者组织凹陷发生于瘤体破溃、坏死愈合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接受过同位素治疗、临床过程是否经历过破溃坏死和是否仅接受注射治疗是影响局部组织凹陷的因素(P<0.05)。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的类型、是否接受过冷冻治疗等因素则与瘤体局部组织凹陷的发生无明显关系(P>0.05)。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3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位素治疗和瘤体破溃均为组织凹陷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注射治疗是组织凹陷的保护因素,可降低其发生率。破溃组与未破溃组凹陷情况比较:凹陷率分别为23.81%和3.61%,x2检验P值<0.05,OR值8.333,RR值6.59,瘤体破溃会增加组织凹陷的发生。接受过同位素治疗组与未接受过同位素治疗组凹陷情况比较:凹陷率分别为28.57%和3.31%,x2检验P值<0.05,OR值11.673,RR值8.62,同位素治疗会增加组织凹陷的可能性。结论:1.同位素放射治疗是组织凹陷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建议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尽量避免使用同位素治疗。2.在治疗前或治疗过程中经历过破溃坏死也是组织凹陷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不能自行消退的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应积极、早期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破溃者应积极处理创面,使创面尽快愈合,减轻瘢痕、组织凹陷缺损。3.平阳霉素、得宝松(或曲安奈德)和聚桂醇三类药物联合的注射封闭治疗用于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疗效满意,组织凹陷发生率低,是组织凹陷的保护因素,因此应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应严格遵守注射原则,控制注射剂量。4.不主张一两次的注射治疗即使处于快速增生期的血管瘤消退或瘢痕化,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住瘤体生长,并使之能够逐渐萎缩、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