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的内卷化研究——以甘肃紫村的治理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 世纪初,国家政权的内卷化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权以“经纪”的方式生存,所以出现了“乡村经纪人”,并有赢利型经纪和保护型经纪之别。在国家政权继续向乡村的扩张下,保护型经纪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国家官僚的进一步经纪化,他们已忘却国家利益,国家政权建设最终失败。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内卷化现象在中国乡村社会不同程度地在各个方面都有表现。   20 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治理危机的出现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乡村治理陷入了内卷化机制。本研究以个案的形式揭示出,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在支持乡村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供多种优惠措施的情况下,某些地区的乡村治理仍然陷入了“有增长无发展,有投资无效益”的内卷化机制。这种机制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官员经纪”(即政府官员演变为“赢利型经纪人”)的大量再生。   其策略是官员运用“真假变通”等种种造假手段千方百计地“赢利”,而不顾及乡村的真正发展和村民生活的改善,以致使村民怨声不断。这种现象与国家的监督、约束无力甚至无监督无约束有关,也与村民无组织的弱势、孤立地位有关,更与地方政府对利益的追逐有关。   因此,要保持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应该在加强地方政府的利益与责任之制约的同时,为村民权利的实现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从而真正实现农村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以宗族复兴与传统文化复兴的辩证视角,观察宗族性村落如何在全国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凭借自身内外部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宗族共同体的想象。任何全国
本文以福建一个汉人家族为研究对象,以历史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口述史为主要研究方法,在村落经济档案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文献,如族谱、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以及民间流传的家族
本研究沿着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脉络,通过梳理30年来汉学人类学理论发展和相关学科研究进程,使用了“差序场”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在浙江宁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