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丁 ·戈迪默是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与J.M·库切并称为南非文学“双子星”。戈迪默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5部、短篇20部、戏剧和论著等20余部。这些作品大多书写的是南非政治变革、种族隔离制度和非洲人民的生存发展现状等,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戈迪默的作品从注重南非政治变革中的风云人物和政敌之间的矛盾冲突转向了对底层平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身份意识的书写,其中,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对立冲突是戈迪默所有作品的创作核心。小说《偶遇者》所采取的叙事策略与戈迪默所要表达的南非社会底层平民的身份认同困惑是契合的。正是因为主人公身份认同的模糊性,使得小说的空间、时间、视角和结构呈现出了模棱两可的形态。所以,本文计划从叙事空间、时间、视角和结构四个方面对《偶遇者》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共分七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纳丁·戈迪默和《偶遇者》及其研究意义,归纳总结了《偶遇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启示、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第一章指出咖啡馆、酒馆、绿洲和沙漠是《偶遇者》主要的故事空间,故事空间中的朱莉、穆萨和“圆桌帮”等人都对自己的“身份”充满着疑问,所以他们都希望通过空间迁移寻得新的身份,得到他者的认同。在叙事空间层,叙事人称的变化制造了叙述者-人物-受述者之间的互动,它们之间的叙述距离让《偶遇者》的文本有了层次感和立体感。第二章试图说明顺时和时间段叙事在故事时间层模糊了主人公的时间感,间接体现主人公的身份困惑。在叙事时间上,概述、停顿和话语重复延长了叙述者与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更完整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对异质文化的认同和排斥。第三章认为全知/限知视角凸显了人物空间迁移前后的主客体认知差异,摄像式视角客观展现了南非和沙漠社会环境。叙述者在贬抑南非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同时,突出了沙漠之国的隐忧。全知/限知视角、摄像式视角为更好地感知主人公的身心变化和行为动机创造了条件。论文第四章指出套盒结构和复线结构是文本的主要结构特征。朱莉、穆萨和小阿希三人的故事形成了套盒结构,朱莉层以朱莉与穆萨的情感纠葛和她自身的心理变化为主,穆萨层以穆萨独自申请他国护照时所发生的琐事填充着朱莉层留下的叙述空白,小阿希层则以小阿希的日常生活为主,是朱莉跨种族婚恋观得以形成的源头。三层故事层层关联形成了“迁移”和身份认同叙事模式。论文第五章从戈迪默的创作观念出发来研究《偶遇者》的叙事策略,以期能更好地感知作家本人的叙事意图和创作初衷。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未来可供继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