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作为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NSCLC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放射治疗是其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NSCLC放射敏感性低,又受肺、食管及心脏等重要器官放射性损伤的限制,使得传统放疗疗效差。适形放射治疗(CRT)技术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及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应用,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conformality index,CI)和选择度(selectivity index,SI),降低了受累正常组织的体积和剂量,为提高单次分割剂量和总剂量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外放疗专家正在积极探讨适形放疗(CRT)技术在NSCLC中的应用,初步发现应用CRT技术提高单次分割剂量、分割次数、总治疗剂量后,疗效较传统放疗技术及常规分割模式佳,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长期生存率均有明显改善。3DCRT技术下,正常组织放射性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放射生物学理论,提高单次分割剂量可以加重肺脏、食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损伤,需要进一步评估。以往认为心脏属放射线不敏感器官,放疗过程中忽视对心脏的防护,但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以及检测手段的进步,近年国内外陆续报道了放射性心脏损伤,包括心包疾患、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病变、心瓣膜病变及心脏传导系统损伤等。对于心脏放射性损伤的观察多限于淋巴瘤、乳腺癌普通放射治疗病例中,由于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以及检测手段的局限,3DCRT技术下NSCLC心脏受损情况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采用肌钙蛋白I(cTnI)、99mTc-MIBI心肌SPECT检查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正常,提高了检测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寻找预测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有效指标,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预测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比较大剂量常规分次(HF)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常规分割(CF)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为三维适形大剂量分割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目的:前瞻性地探讨大剂量常规分次(HF)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优势。方法:85例ⅠA~ⅢB期NSCLC患者随机分组:HF组,39例,4Gy/次,64Gy/16次,5次/周,22d完成3DCRT;CF组,46例,2Gy/次,64Gy/32次,5次/周,44d完成3DCRT。对于中央型NSCLC,放疗前、放疗40Gy、放疗结束时和放疗结束后1个月测定患者肌钙蛋白I(cTnI)血清浓度,患者放疗结束时行24h动态心电图(24h-AECG)监测,1年后复查心脏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胸部CT评价放射性心包损伤的发生。结果:85例中78例完成放疗计划,随访12个月。HF组和CF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5.7%和81.4%,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5.7%和58.1%。肿瘤最大直径≤3.0cm病例中,HF、CF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3.8%和85.0%,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0%和65.0%;肿瘤最大直径3~5cm病例中,HF、CF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8.9%和78.2%,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7.9%和52.2%。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和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7.1%和53.5%,17.1%和18.6%,两组均无3级及3级以上早、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放疗40Gy及放疗结束时,HF组cTnI血清浓度高于CF组(P<0.05)。两组放射性心包损伤的发生、心电图、心脏SPECT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放疗40Gy时cTnI血清浓度、V30(接受照射剂量30Gy以上心脏体积占心脏总体积的百分比)及V40是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相关因素。结论:HF 3DCRT治疗肿瘤最大直径≤3.0cm NSCLC患者,提高了1年生存率和1年无病生存率,早、晚期放射性损伤并未见加重。对于肿瘤直径3~5cm患者,HF 3DCRT并不能使患者受益。HF 3DCRT未加重放射性心脏损伤,其远期效应需继续观察。cTnI联合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有望提高预测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