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极端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的重视,因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而企业作为经济系统中的微单元,其经营行为与观念选择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提出了责任投资原则(UN PRI),借此希望投资者能够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简称ESG)信息纳入到其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此后众多国家纷纷响应并出台责任投资政策,多家金融机构也相继加入UN PRI的投资理念,将企业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表现纳入到投资决策中。中国在全社会都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理念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企业的资金获得能力将与其ESG表现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在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及融资方面,我国已逐渐进入政策完善和实施的快车道。企业ESG信息的披露得到了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以及上市公司自身等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重视。李克强在2016年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防止资金投向产能过剩、污染环境的行业,而是要多用于培育新动能和改善民生等领域。2018年中国证劵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也明确中国大陆企业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同时计划在2020年底实现全部上市公司强制披露环境信息,以此切实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等,进而给市场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导向。可见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越来越重视企业的ESG表现时,其ESG表现将对其融资情况产生重要影响,而如何通过进行合理的ESG管理是其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社会责任投资的视角下探索ESG表现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并探索可能的影响路径,以对我国当前的企业信息披露政策的制定、社会责任投资的引导及企业内部控制等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梳理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并通过ESG责任投资的起源及发展、ESG表现与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两方面对现有研究展开了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中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社会责任投资视角下ESG表现的经济后果,而是更多的从ESG表现的某一方面来展开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尤其是ESG综合表现情况对于企业融资结果的影响研究几乎没有。同时对于可能的影响路径分析较为薄弱。基于此,本文采用Wind数据库上市企业数据,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企业为例来研究ESG表现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将信息披露与融资约束的研究从财务信息向非财务信息延伸,进一步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在理论分析部分,以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分析了ESG表现能否作为一种市场信号来缓解资本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效应受制于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本文通过将信息效应区分为信息不对称程度(数量)和信息披露质量(质量),分别探究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息披露质量的中介作用。在经验分析部分,通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结果发现ESG表现显著影响企业的融资约束情况,并且是负向影响,即当企业的ESG表现越好,其融资约束越低。其次,企业ESG表现是通过降低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来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这与现有研究也一定程度上相符。基于投资者角度,ESG信息的披露能够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投资的风险性,否则投资者将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或者降低投资规模等。因此在企业角度,将会通过践行社会责任等方式来获得良好的ESG表现,降低信息不对称性,进而降低融资约束与成本等。以上结论的政策启示为:第一,在社会责任投资视角下,对于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需要进一步推进企业ESG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为金融机构等资金管理者使用企业ESG信息做好保障性作用。通过建立成熟的责任投资理念的资本市场,企业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的ESG表现来降低自身的融资约束等,这将会促使企业有内在动力去披露和创造更好的ESG表现,而非通过强制性披露的手段来逼迫企业披露相关信息。第二,对于中国金融机构等资金管理者,需要推进社会责任投资与ESG管理理念的普及,从资本市场层面上来促进中国ESG实践的落地。且目前的ESG信息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参考国外的体系建立,但是中国国情、社会制度、资本理念等的差异会导致水土不服的可能。因此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ESG评价体系,完善企业ESG信息披露的机制。第三,对于企业主体方面,健全企业ESG管理体制,从公司战略层面提升ESG的重要性,提升上市企业ESG信息披露的水平,进而达到发挥市场的力量来加强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更多的是通过审计等手段来进行,而在社会责任投资背景下,融资机构将会更关注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和真实性,这将使得企业造假更难的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