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意义: 在女性常见的所有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其发病率逐年攀升。而在所有卵巢恶性肿瘤中,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ovariancancer,EOC)是发病率最高的,且其预后相对较差。卵巢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临床上被发现时已处于晚期,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转移,肿瘤细胞减灭手术难以彻底根治,即使术后多方面辅助治疗仍避免不了复发可能。至今在治疗及预后方面远远达不到人们期望的效果。有报道称持续的生长信号刺激,无限的复制潜能,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激活等是导致肿瘤细胞恶性行为的根本原因。探索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卵巢癌的治疗寻找新的生物靶点是广大妇产科医生关注的热点。 肿瘤转移是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组织后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组织或器官而形成的复杂的病理过程。肿瘤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是肿瘤细胞进行转移的关键环节之一。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明胶酶具有降解胶原的能力,并且在肿瘤细胞中的活性明显增强,因此具有明胶酶活性的蛋白在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了广大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丝氨酸蛋白酶(serine-integralmembranepeptidase,SIMP)因具有降解丝氨酸蛋白的特性而得名,结构中心有一特异性的丝氨酸残基,此残基被激活后发挥降解蛋白的作用。SIMP家族可能通过降解蛋白的特性参与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peptidaseⅣ,DPPⅣ)作为SIMP家族中的重要的成员之一,由于在激活的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又被称为CD26。已有大量的研究发现DPPⅣ蛋白具有二肽基肽酶和明胶酶的活性,可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而促进细胞转移。DPPⅣ在不同个体、不同类型细胞中发挥不同效用,既可以调节体内生物分子活性,又可以降解一些分子发挥水解蛋白,修复组织、参与细胞增殖、促进炎症扩散,增强肿瘤细胞的恶性侵袭能力等生理及病理过程。研究发现DPPⅣ与细胞的恶性转化以及肿瘤的演进过程有关,国外Hiroto发现DPPⅣ具有促进恶性间皮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及增殖能力等作用,提示DPPⅣ在肿瘤恶性行为方面发挥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DPPⅣ在恶性肿瘤的增殖及侵袭方面的研究不多,而在卵巢癌中的研究更少,DPPⅣ在卵巢癌细胞增殖及侵袭方面的作用还不清楚。 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DPPⅣ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SKOV3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DPPⅣ/CD26+的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较DPPⅣ/CD26-的细胞明显增强,提示DPPⅣ可能具有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等作用;本实验通过抑制DPPⅣ的表达进一步来探讨DPPⅣ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侵袭及增殖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DPPⅣ在卵巢癌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为探讨卵巢癌浸润、转移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卵巢癌的生物治疗提供新靶点。 方法: 1.shCD26(沉默DPPⅣ)、shGAPDH(沉默GAPDH)及shNC(空质粒)分别转染SKOV3细胞,48小时荧光显微镜验证转染效率。 2.RT-PCR及westernblot分别检测不同质粒转染前后SKOV3DPPⅣmRNA及蛋白的表达。 3.基底膜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不同质粒转染前后SKOV3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质粒转染前后SKOV3细胞的周期,CCK-8检测不同质粒转染前后SKOV3细胞的增殖活性。 结果: 1.不同质粒转染SKOV348小时,通过荧光显微镜计数shCD26、shGAPDH及shNC组细胞的转染效率分别为59%、64%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shNC、shCD26、shGAPDH及未转染组(non-tranfected)组中DPPⅣ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0±0.11、0.80±0.01、2.15±0.15和1.32±0.04;shCD26组DPPⅣ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shCD26组DPPⅣ蛋白表达亦显著低于其余3组。 3.shCD26组、shNC组和non-transfected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7±4.08、65±4.74和66.8±3.82。shCD26组的穿膜细胞数及细胞活力均显著低于shNC组、non-transfected组(P<0.05)。shCD26组细胞的G0/G1期比率增加,而S及G2/M期比率降低,与shNC组、non-transfected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 DPPⅣ可能具有促进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侵袭及增殖等作用,从而为探讨卵巢癌浸润、转移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卵巢癌的生物治疗提供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