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态度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态度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道德认知对社会道德相关事物所持有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它贯穿于道德修养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也是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唯一途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态度,树立科学合理的道德态度体系,从而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这也从某种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果。我们通过态度视域对道德修养进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道德态度的系统性决定了其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如何把握它的规律,选择相应的策略和路径,是道德建设有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道德修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道德态度教育,尊重和遵循大学生道德态度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相关的教育规律来展开教育实践。其中,深入探究大学生道德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形成良好道德态度的关键。  本论文研究大学生道德态度问题,这是在大学生道德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研究课题。在大量借鉴吸收现有的成果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大学生道德态度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理论分析框架,力求定量研究大学生道德态度从而深入剖析其内在原因。文章首先提出道德态度的概念,根据当前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道德态度的现状与成因,利用软件分析和相关理论的指导提出实现大学生道德态度改善的建议和对策。
其他文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计划中的工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所取得的
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实践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个体的道德内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内化到情感层面的道德是主动的、持久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培育是在遵从个体道德情感发展
中国的师道观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先秦时期诸学派思想的形成到当代教育的成熟发展,师道观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道观的传承与创新,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