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性结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且一般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形态标记,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了。但动词性主语的句法地位和句法特征,却一直是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本文拟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汉语主语位置上动词性结构的考察和分析,探讨该位置上动词性结构的句法特征,并对此结构的生成过程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索。本文首先从普遍语法的视角出发,将汉语主语位置上的动词性结构与英语中非谓语结构进行类比。本文认同程工(1999)的主张,认为语言的主语在语类选择上有相似性,即[+N]或[-V]性成分可以担任主语,[+V]性成分是不能做主语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主语位置上的动词性结构与英语中非谓语结构有相似的句法特征,因此尝试以DP假说为理论基础来对该结构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发现,DP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所有的名词性结构都可以分析为以D(Determiner)为核心的最大投射DP。这里有个预设,即被分析的结构在分析前就已经确定是名词性结构。但汉语中主语位置上的动词性结构中V(Verb)的词性问题正是学者们所想要弄清楚的,正因为对其词性有不同的观点,才引发长期争论。因此,本文认为不能将汉语中主语位置上的VP结构预设为名词性结构,也就不能用DP假说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动词性结构在句子中占据主语的位置,但此结构中的动词是否已经“名物化”的问题,一直是很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主语位置上动词性结构中的动词仍然还保留了某些动词性特征,如可带宾语,能被副词修饰等。不过,同时还发现此动词也获得了一些名词性特征,如可直接作主语,不能带时体标记等。这使得学者们很难解释V的动词性与整个结构的名词性之间的矛盾。本文把探讨的焦点集中在对主语位置上动词性结构的句法特征的分析和动词的词性变化过程上,并重点讨论了此结构的生成过程。Chomsky (1979)根据标准理论引进空词缀Af(Affix)。在该分析中,动词的动词性是由词库所决定的,而其名词性则由Af决定。熊仲儒(2005)将其分析为中心语为空的DP结构。他们的分析对本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主语位置上的动词性结构中的动词同时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某些特征,本文做出了以下假想:认为该结构是以动词为中心,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动词性结构,其逻辑主语应该是PRO,其最大投射仍是VP。因其表达一个命题,句法结构是小句,所以可以将其进一步分析为IP。但本文认为在IP之上还存在一个功能性空语类n。此成分具有很强的[+N]性,它和IP组合成的nP同样也具有[+N]性。因此,此结构在句子中可直接用作主语或宾语。本文认为整个动词性结构的名词性是由空语类n的名词性特征决定的,而其中动词的动词特性则是从词库中取词时就业已具备的。至于其不能带时、体标志是因为时、体标志本身对动词的移位构成障碍。在动词性结构中,动词受空n的吸引移位至[n,nP]位置并与空n相结合,其体现出的名词性实际是空n的[+N]特征。这样就能解释此结构中动词的动词性特征、名词性特征以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