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布于青藏高原腹地北东部的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其分布范围北以木孜塔格—东昆南—阿尼玛卿断裂带为界,南至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断裂带,东以龙门山推覆构造为限,呈现出巨型倒三角形区域。巴颜喀拉盆地除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出露二叠系,其他部分地区出露侏罗—第四系外,大部分地区均被巨厚的三叠系所覆盖,其中蕴藏着许多地质信息,从而成为了国内一块神秘的区域,并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本文以共和-玉树剖面为基础,对巴颜喀拉山群进行了构造变形特征研究,将研究区从南至北划分为三个构造变形分带,分别为紧闭褶皱冲断带、宽缓褶皱冲断带和斜歪倾伏褶皱冲断带。结合野外现象和室内研究分析,识别了3期主要的构造变形:①俯冲挤压变形,以紧闭褶皱和逆冲、走滑断裂为特征,可同区域上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包括柴达木板块在内的华北板块俯冲汇聚事件相配套,并奠定了巴颜喀拉山群主体NWW-SEE向的褶皱-冲断的构造格架;②左行走滑剪切变形,以叠加在早期片理面之倾竖褶皱、劈理化作用为特征,可能为巴颜喀拉地块与扬子板块的NE向斜向俯冲所致;③脆性断裂构造,以发育脆性正断层为特征,可同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相配套,变形特征上显示一系列的宽缓褶皱被脆性断裂所切断。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别对各分带的沉积、碎屑成分及古水流、碎屑锆石年龄信息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结果显示本区的三个变形分带在层位上、成分变化以及锆石年龄频谱上均显示一定的规律性或者相似性,仅表现在构造外貌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认为其主要是在同一构造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构造组合样式。而区域上中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包括柴达木板块在内的华北板块俯冲汇聚可能是奠定巴颜喀拉山群主体NWW-SEE向的褶皱—冲断构造格架的主要构造作用,而之后的左行走滑变形以及晚期的断裂构造活动仅仅是对本区构造格架的微调作用。在综合研究前人古水流资料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砂岩碎屑成分统计分析发现,巴颜喀拉盆地从边缘至盆地中心具蛇绿混杂岩—浊积岩—深海盆地的变化规律。盆地中北部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来自盆地北部两条造山带:昆仑造山带和秦岭造山带,前者是主要的物质来源,也有来自柴达木板块的部分物源。巴颜喀拉盆地存在发散式古水流,总体方向为北东至南西向,基本上与残留洋盆古水流样式一致。巴颜喀拉盆地在巴颜喀拉山群1段沉积时,为海陆相间的地理格局,到2、3段时,海盆达到最大,沉积中心有向北推移的趋势,4段时,海盆逐渐缩小,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消退的趋势,并发育了两个沉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