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的种子功能性状及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chenli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异花授粉、四倍体双子叶豆科牧草,有“牧草之王”和“牧草皇后”之称,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其生存和发展进化的前提,对研究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多样性保护有重要的意义。种子功能性状多样性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通过研究来自7个国家的46份紫花苜蓿种质的种子功能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种子的大小、休眠和荧光等。另外,选用10份种质开展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广泛和深入了解紫花苜蓿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奠定基础,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46份紫花苜蓿种质种子的大小及形态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各性状种质间和种质内的变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种质间变异大于种质内变异;种子大小与长、宽、弧长、弧宽、周长呈正相关,与宽长比呈负相关;参照国际植物新品种联盟(UPOV)的指导性文件TGP/7可将种子大小分为5级。2.对46份紫花苜蓿种质的种子休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种子硬实的均值范围为38.7%-0.7%,变异系数为0.0%-173.2%,在种质间和种质内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种质间变异(111.0%)大于种质内变异(0.4%),说明紫花苜蓿种质硬实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SPSS软件对种子硬实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46份种质分为4类。3.对46份紫花苜蓿种质的种子荧光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表明,供试种子24h吸水后的荧光率均值为58.6%,范围在29.2%-88.0%之间,种质间和种质内的变异均差异显著,且种质间的变异(35.0%)大于种质内的变异(0.2%)。利用Hem I软件对荧光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46份种质分为3类。Saranac AR、新疆大叶、草原2号苜蓿吸水24 h后的荧光率均高达80.0%以上,这在种子真实性鉴定方面具有节省时间和人力的特点。4.对10份国外的紫花苜蓿种质(400份基因型)进行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SSR分析发现,扩增共得到337个等位基因,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934和0.932,Shannon’s指数为0.130。STRUCTURE软件可将400份基因型分为4类,与Neighbor-joining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紫花苜蓿SSR分子标记的AMOVA分析结果表明,与上述种子功能性状的多样性不同,表现为品种内变异(95%)大于品种间变异(5%)。表明400份紫花苜蓿基因型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地域日益广阔,经常需要在松散、饱和、自稳能力非常差的砾砂层中修建地下工程。特别是青岛特有的地质条件下,隧道在其地层中开挖极易引起涌
目的:探讨个性化救治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5月收治的90例心血管急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
提出了纳米颗粒水基分散液的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制,并通过对比岩心切片吸附纳米颗粒前后以及冲刷前后的表面微结构、润湿性的变化,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纳米颗粒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接受调强放疗)和对照组(接受三维适形放疗)。对比两组
昆虫血淋巴是血细胞、间质液和血浆的混合物,为昆虫新陈代谢中物质交换与储存的场所,在免疫、创伤愈合、防御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血淋巴已成为昆虫免疫学研究中较为关键的生物
期刊
根据最新的纳米点阵滑移效应,提出疏水性纳米SiO2降压增注剂的作用机理。疏水性纳米颗粒吸附在地层孔道表面,取代水化层,形成纳米层,使孔壁表面体现为强疏水性,导致水流产生
由于岩心表面成分与结构的复杂性和目前关于固体与固体的吸附研究极少,所以只能对疏水性纳米颗粒与岩心表面之间的吸附机制进行探索性的定性研究。在分析疏水性纳米颗粒在岩石
目的探讨集中型健康教育模式对白血病患儿家属知信行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海南省人民医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白血病患儿106例,将患儿家长总计202名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介绍了一种太阳能吸附式空气取水方式,并利用粗空型硅胶及氯化钙粉末合成了硅胶-CaCl2复合吸附剂,使用四种不同质量分数氯化钙分别制成复合吸附剂样品A、B、C、D,并测试
研究了疏水性纳米SiO2颗粒在岩石微孔道孔壁的吸附对岩石孔壁的阻力特性的改变机制,探讨了纳米SiO2降压增注机理。疏水性纳米颗粒吸附在地层岩石微孔道表面并形成纳米吸附层,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