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采用科学的观察评定方法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验证“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上较常规治疗的优效性,为今后推广“滋水涵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供临床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月进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4例。按照就诊顺序,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共43例,对照组共41例。治疗组予以“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常规治疗:“滋水涵木”针刺取患侧太溪(KI3)、太冲(LR3)、水沟(DU26)、内关(PC6)、三阴交(SP6)、极泉(HT1)、尺泽(LU5)、足三里(ST36)、肩髃(LI15)、合谷(LI4)、委中(BL40),其中太溪90°直刺进针,行捻转补法;太冲90°直刺进针,行捻转泻法;水沟使用雀啄法行浅数提插,以眼球湿润为佳;三阴交45°斜刺进针,行提插补法;极泉穴直刺进针,避免刺到腋动脉,行数次点刺;尺泽、委中90°直刺进针,行提插泻法。各穴位行针手法操作1min后,连接电针治疗,除极泉、水沟穴余留针20min,每天1次,每周共治疗5天,连续治疗四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及临床疗效各项评分变化,并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治疗组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终止治疗1例,对照组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终止治疗1例,疗程不到4周脱落2例,最终有效病例80例。1.FMA-UE、MAS、MEP、MBI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FMA-UE、MAS、MEP、MBI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FMA-UE、MAS、MEP、MBI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UE(38.41±12.00)、MAS、MEP(波幅0.75±0.12,潜伏期25.02±0.34)、MBI(53.27±14.15)与对照组FMA-UE(34.23±10.99)、MAS、MEP(波幅0.58±0.10,潜伏期25.08±0.33)、MBI(47.67±12.55)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6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6.9%,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均有一定的疗效;2.“滋水涵木”针刺联合常规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疗效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