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黄芩(RADIX SCUTELLARIAE)为唇形科(Labiatae)黄芩属(Scutellaria)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在清除氧自由基、调节免疫、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及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1)等多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黄芩种质资源的调查,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为主要分析手段,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类型、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的黄芩中有效成分,并结合指纹图谱研究以期建立黄芩药材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为黄芩的规范化种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 1.建立了黄芩中苷元(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类物质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提取方法采用以氯仿为溶媒的索式提取法:含量测定用HPLC法,色谱条件为:甲醇-乙腈-0.4%的冰醋酸水溶液(30:20:50),检测波长275 nm;流速1.0mL·min-1,柱温40℃。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芩中苷元类物质的检测手段。 2.以全国不同产地、不同类型黄芩为材料,采用HPLC法测定黄芩中苷类(黄芩苷)和苷元类(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不同产地样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平均含量分别为11.19%、0.15%和0.07%。 3.以陕西商洛黄芩为材料,比较不同生长年限及同一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时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及药材产量的变化。从含量和产量兼顾的观点出发,确定黄芩的最佳采收时期应为栽培后第二年的10月至11月。 4.对黄芩产地初加工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最适加工方法可以为蒸法或煮法,使用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一。加工流程为:采收→净选→清洗→蒸(20 min)或煮(1倍水量,10 min)软化→切片→干燥(80℃,24 h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