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早秋菊品种‘早粉盘’、‘金锋铃’、‘铜雀春深’、‘日出东方’、‘檀香狮子’、‘太平的小鼓’和晚秋菊品种‘墨宝’、‘关东新侠’、‘星光灿烂’、‘云龙凤舞’为试材,分别对16℃和5℃下菊花叶片和根系的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甘油(PG)和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山嵛酸(C22: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组分和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对不同品种菊花不同部位的磷脂和脂肪酸与菊花抗寒性的关系的研究,探索菊花抗寒机理,为菊花抗寒品种的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研究表明:(1)16℃和5℃下,各个菊花品种叶片和根系中主要的磷脂组分为磷脂酰乙醇胺(PE)。大多数菊花品种叶片中磷脂酰乙醇胺(PE)随温度的降低含量升高,品种‘关东新侠’含量降低;而根系中,不同品种磷脂酰乙醇胺(PE)含量随温度的降低有升有降,变化不一,‘铜雀春深’增加3.24mg/g,‘太平的小鼓’增加3.16mg/g,‘墨宝’增加1.77mg/g,‘檀香狮子’增加1.41mg/g,‘星光灿烂’增加0.01mg/g,‘云龙凤舞’下降1.85mg/g,‘日出东方’下降0.97mg/g,‘金锋铃’下降0.73mg/g,‘早粉盘’下降0.27mg/g,‘关东新侠’下降0.3mg/g。菊花叶片和根系中磷脂酰乙醇胺(PE)的含量存在差异,一般叶片高于根系含量。(2)16℃和5℃下,菊花叶片和根系中脂肪酸有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山嵛酸(C22: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其中饱和脂肪酸中以棕榈酸(C16:0)为主要成分,在总脂肪酸中含量占10%左右,不饱和脂肪酸中叶片以亚麻酸(C18:3)为主要成分,含量占总脂肪酸的50%以上,而根系中以亚油酸(C18:2)为主要成分,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5%左右。菊花叶片脂肪酸总含量高于根系,且菊花叶片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也高于根系。不同菊花品种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但各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存在差异。(3)无论叶片还是根系中,各个秋菊品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50%。在秋菊叶片中,随着温度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和IUFA也随之上升,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在根系中,随着温度的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增大的品种有‘太平的小鼓’、‘日出东方’、‘铜雀春深’、‘早粉盘’、‘墨宝’、‘云龙凤舞’、‘关东新侠’,个别如‘金锋铃’、‘檀香狮子’、‘星光灿烂’出现下降现象。(4)在菊花叶片中,随着温度的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主要有亚麻酸(C18:3)含量的增加引起,而根中则是由亚油酸(C18:2)和油酸(C18:1)共同调控,在叶片和根系中棕榈酸(C16:0)影响着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棕榈酸(C16:0)、亚麻酸(C18:3)和棕榈酸(C16: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可以分别作为菊花叶片和根系膜脂脂肪酸中的抗寒指示性脂肪酸。(5)对比温度16℃和5℃处理下的菊花叶片和根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的变化,叶片中早秋菊品种‘早粉盘’、‘铜雀春深’和晚秋菊品种‘关东新侠’,根系中早秋菊品种‘太平的小鼓’和晚秋菊品种‘墨宝’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比较明显。5℃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秋菊品种,叶片中为早秋菊品种‘檀香狮子’、‘铜雀春深’和晚秋菊品种‘关东新侠’、‘云龙凤舞’,根系中为早秋菊品种‘太平的小鼓’、‘日出东方’和晚秋菊品种‘云龙凤舞’、‘星光灿烂’。(6)本文试验结果显示,就不同品种而言,叶片和根系中细胞膜各组分含量对低温处理的反应不一致。各秋菊品种的叶片和根系在低温环境下,主要变化的磷脂种类是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丝氨酸(PS)未检测到或微量;饱和脂肪酸中主要是棕榈酸(C16:0);不饱和脂肪酸叶片中为亚麻酸(C18:3),根系中为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为适应低温环境,菊花叶片和根系主要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来达到的。综合分析得出,根据叶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抗寒性强的品种有早秋菊品种‘檀香狮子’、‘铜雀春深’和晚秋菊品种‘关东新侠’、‘云龙凤舞’;抗寒性弱的品种有早秋菊‘金锋铃’和晚秋菊‘墨宝’。